第三百八十九章 高句丽之战
话说当年萧铣称帝,设置百官,全都依照梁朝旧例。
他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
此后,萧铣封董景珍为晋王,雷世猛为秦王, 郑文秀为楚王,许玄彻为燕王,万瓒为鲁王,张绣为齐王,杨道生为宋王。
隋朝将领张镇州、王仁寿进击萧铣,不能取胜,得知隋朝灭亡后, 遂和宁长真等人率领岭南州县归降萧铣。
当时, 林士弘据有江南。萧铣派遣部将苏胡儿攻拔豫章郡, 派杨道生夺取南郡,张绣略定岭表。
此时,萧铣的辖区西至三峡,南到交趾,北距汉水,兵力达到四十万。
后来,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祖园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令杨道生进攻峡州,为峡州刺史许绍所败,战士死伤大半。
秦皇靖平四年,秦皇裴璟下诏令江南讨捕大使、赵郡王裴行俨征讨萧铣, 夺取通州、开州,斩其东平王阇提。
当时诸将擅兵横暴, 萧铣担心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罢免诸将兵权。
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将军,心怀不满,谋图作乱,事泄之后,为萧铣所杀。
董景珍镇守长沙,萧铣手书赦免他,并将他招还江陵。
董景珍害怕,派遣使者前往裴行俨处,举地归降。
萧铣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大怒,派遣张绣进攻董景珍。
可董景珍却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您没听说过吗?何必互相攻讨?”
张绣不回答,进兵围城。
董景珍溃围而走,被其部下杀害。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
张绣居功自傲,萧铣又杀了他。萧铣性情外表宽仁而内心疑忌,嫉妒胜己者,因此大臣旧将都怀疑惧怕,往往叛离, 萧铣不能禁制,所以日渐衰弱。
秦皇靖平四年,秦皇裴璟下诏,让大将王伏宝率领巴蜀兵顺流而下,大将刘黑闼由襄阳道,黔州刺史秦琼出辰州道,合兵攻打萧铣。
萧铣的将领周法明看到秦军实力雄厚,心里明白无力与秦军对抗,率四州归降大秦。
裴璟随即下诏,任命周法明为黄州总管,前往夏口道,进攻安州,将其攻下。
萧铣的将领雷长颍,也率领到达鲁山归降裴璟。
八月,裴璟率军南征。
萧铣便派部将文士弘抵御裴璟,战于清江口,裴璟令裴行俨大败其军,缴获战舰千艘,攻取宜昌、当阳、枝江、松滋等县,江州总管盖彦举城投降。
裴璟亲率大军直逼萧铣都城江陵。
起初,萧铣放散兵卒,仅留宿卫战士数千人,等到仓促召集兵马时,江南、岭南,路途辽远,未及赴援。
裴璟布列长围以守。
数日之后,秦军攻破萧铣水城,缴获楼船数千艘。
交州总管丘和、司马杜之松前往裴璟处投降。
萧铣自料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如今趁城未攻下,先行出降,可免乱兵祸害。各位何愁没有君主呢?”
于是,萧铣便巡城下令,守城士卒全都痛哭。
萧铣用太牢告祭于太庙,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认罪说:“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
裴璟受降,将萧铣收押在军营之中。
过后几天,萧铣救兵赶到,众达十余万人,得知萧铣已降,便都投降裴璟。
事后,裴璟斥责其罪,萧铣回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萧铣无天命护佑,故被陛下擒获。”
“正如田横南面称王,难道对不起汉朝吗?”
裴璟因其言不屈而大怒,欲下诏斩于都市。
谁知道这个时候,萧铣的女儿突然出现,向裴璟请求饶其父亲一命。
裴璟看在故人的份上,勉强答允,便圈禁萧铣于长安,将萧铣月儿萧月仙收入后宫。
平定了南方之后,裴璟的势力之中倒是过了两年安生日子。
秦皇靖平八年,秦皇裴璟又命徐世勣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左金吾卫将军薛万均、营州都督薛万彻等部,进讨高句丽。
九月,薛万均部率先进抵辽东,大破前来抵抗的高句丽军队。
随后,裴璟下诏,封裴行俨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并封其为辽王,欲从而扶植起了一支反对高句丽王的新统治者。
这一年年底,裴璟意识到,全面进攻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
可是,要让谁担任此次东征的最高统帅呢?
鉴于隋多次对高句丽用兵均遭失败,所以对于这一次的统帅人选,裴璟不得不慎之又慎。
权衡再三之后,裴璟终于敲定了一个人选。
他就是裴行俨,裴行俨虽然作战计谋并不如何出众,但是裴璟已经有打算裴行俨也为辽王,正好帮助他在高句丽国内建立威严。
但是为了这个事情足够稳妥,裴璟又令徐世勣为副将,宋正本为军师。
从大业年间开始,徐世勣历经隋末的群雄混战、大秦的开国战争,可谓身经百战、军功赫赫。
让他来作为裴行俨副将,那肯定是十分合适的。
秦皇靖平八年裴棣,裴璟任命裴行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徐世勣为副大总管,率大将刘黑闼、薛万均、薛万彻等人,分海陆两路大举进击高句丽。
秦皇靖平八年七月,裴行俨亲率陆路主力进入辽东,一举攻克高句丽在辽东的军事重镇新城。
然后挥师东进,以破竹之势连下辽东十六座城池,高句丽顿时举国震恐。
高句丽婴阳王慌忙派遣军队,对驻守新城的秦军发起反攻,被左武卫将军秦琼击退。
稍后,薛万彻部进抵金山,与高句丽大军展开遭遇战。
秦军失利,被迫后撤,高句丽大军乘胜追击,准备一举吃掉薛万彻部。
就在此时,秦琼部突然从高句丽军队的侧翼杀出,将其截为两段。
薛万彻部随即掉过头来,与秦琼前后夹击,高句丽军队猝不及防,随即四散溃逃。
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高丽军队一共被斩首五万余级,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薛万彻与秦琼挟新胜之威,又连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并与裴行俨会师。
就在陆军横扫辽东的同时,来济也率领一支海军跨越黄海,直趋平壤。
裴璟派遣将军冯师本负责为来济运输粮食和装备,不料冯师本在运输途中遇到风暴,船只沉没。
来济军中随之断粮,情况极为艰难。
来济打算写信向裴行俨求救,可转念一想,万一书信被敌人截获,让高句丽军队知道他目前的处境,势必倾巢来攻。
可是,要怎么做才能既传达军情,又确保不让敌人破获呢?
来济思前想后,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写了一首离合诗。
所谓离合诗,就是从诗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实内容,必须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才能知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义。
可是,当这首诗送到裴行俨手中的时候,裴行俨却破口大骂:“军情紧急,来济这小子居然还有心思写诗,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裴行俨的副将徐世勣觉得事有蹊跷,便拿过去看了看,很快就把来济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念了出来。
裴行俨大为诧异,经徐世勣一番解释后才恍然大悟,连忙派人给来济运送粮草和装备。
秦皇靖平九年春天,裴璟派遣了侍御史岑文本前往辽东前线,负责视察战况并慰问官兵。
岑文本回朝复命时,高宗问他对高句丽局势的看法,贾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个字——高句丽必灭。
裴棣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岑文本侃侃而谈:“隋炀帝之所以东征不克,一是因为国内人心怨离;二是因为高句丽内部精诚团结。”
“而现在,高句丽国王昏庸懦弱,加上陛下连年派出军队对高句丽进行骚扰,高句丽的百姓早已渴望安定,对我朝军队不再抵触。”
“况且陛下对高句丽连年派出探子,让高句丽的各种情况,我军洞若观火。以陛下之圣明,国家之富强,加上将士尽力,乘乱取之,高句丽之亡翘首可待!”
毫无疑问,岑文本所列举的诸多理由,确实都是高句丽即将覆灭的征兆。
裴璟听在耳中,喜在心头。
他接着又问:“辽东前线的几大将领,哪个最能干?”
这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因为不管岑文本说谁最能干,都难免得罪其他人。
岑文本略加沉吟,就给了裴璟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复。
他说:“薛万均勇冠三军;秦琼治军严整;薛万彻勤俭自处,忠勇有谋;沉毅能断,徐世勣虽不适合充当前锋,却有统御之才;然而,要论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者,还是非辽王裴行俨莫属!”
岑文本这个回答虽说有些八面玲珑,但确实也道出了实情。
此次出征的这些将领,实在是无可挑剔的。
比如其中的薛万均,的确当得起勇冠三军这个评价。
尽管裴璟本人对此次东征的将帅阵容也颇有信心,但是为了确保此战能够彻底平定高句丽,他最后还是给裴行俨又增派了一个副大总管。
这个人就是凌敬。
其时凌敬已经回朝,并且高居中书令之职。
裴璟此刻再一次郑重其事地把他派往高句丽,足见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裴行俨挥师继续向高句丽纵深挺进。
猛将薛万均在金山大捷之后,又担任前锋直逼辽东的另一座军事重镇——扶余城。
薛万均出发前,只挑选了三千名士兵。诸将都说兵力太少,让他多带一些人去。
薛万均却笑着说:“兵不必多,关键是看如何指挥罢了。”
随后,薛万均率兵直扑扶余城。
高句丽守军侦知秦军兵少,遂倾巢而出,在一马平川的扶余平原摆开阵势,主动迎战秦军。
此举正中薛万均下怀。
因为高句丽军队向来长于守城,短于野战,所以薛万均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诱使高丽军队出城跟他决战。
当敌军漫山遍野地冲过来时,薛万均一马当先杀入敌阵,秦军将士紧随其后,个个奋勇拼杀。
虽然高句丽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万均,他们也只有挨砍的份儿。
此战薛万均再次以少胜多,砍杀并俘虏了一万多人,随后又乘胜而进,一举攻克了扶余城。
一听说重镇扶余城被薛万均一战而下,扶余平原上四十余城的守将顿时胆破,没过多久就全部望风而降。
薛万均以三千骑兵大破高句丽军队,不仅斩获一万多人、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扶余城,并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余城,如此辉煌之战果,令人击节称叹!
扶余城及其附近诸城全盘沦陷,令高句丽王大为恐慌。
他意识到,以唐军这种犁庭扫穴、雷霆万钧的势头,不消多久就可以直逼平壤、攻克高句丽全境。
所以,高句丽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扶余城,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秦军主力越过鸭绿水。
高句丽随即集结了几乎是最后的五万大军,火速向扶余城逼近。
凌敬料定,向裴行俨进言道:“殿下,这差不多是高句丽所能调动的最后一支预备队了。如果把这支部队歼灭,高句丽势必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扑。”
秦军的高级将领们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凌敬的上述判断。
随后,裴行俨与多位副总管一同率领唐军主力,在薛贺水严阵以待,准备与这支高句丽大军决战。
靖平九年二月底,两军在薛贺水展开大规模会战。
这场大战的结果同样是毫无悬念的——战斗以高句丽军队阵亡三万余人而告终。
高句丽又一次遭致惨败。
其实,从高句丽决定夺回扶余城的那一刻起,高句丽军队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此时天下之中,秦军无疑是最擅长野战的一支军队,而高句丽军队最显著的优势则是守城战。
只要高句丽王仔细研究过隋朝多次东征的战例,他就应该采取避敌锋芒、坚壁清野的战略,尽量避免与秦军野战,更要避免战略性的决战。
(https://www.lw00.net/1122/1122781/689027680.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