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秋收来临
虽然小白很希望能继续宅在王城里,和管仲与鲍叔牙一起谈天说地,纵论天下。但随着秋日来临,这个在农业社会里虽重要的季节里,小白身为一位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即便平时再怎么懒政,在秋收之时也要忙起来。
因此,当高傒前来宫中告知小白,现在秋收的时候快到了,国君您应该重视秋收工作了。现在应该派人去田野里去巡视,看看哪个地方农具不足,需要补充。趁着秋收的时候未到,国家需要增加铸造镰刀等必要的农具,准备好拉谷草的车马,调动人力物力,进行抢秋。
《荀子·王制》里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民以食为天,春耕秋收就是最重要的农事活动。小白也不得不和停下与管鲍的清淡,驾车出了王宫,去催促手下们向四方巡视,检查各地对秋收的准备工作。
其实小白在去年就经历了一次秋收,不过那是在莒国观看莒人秋收的场面。那时的小白只是作为客人在莒,又没有自己的封地封田,用不着像其它贵族那样去监督领地的农夫去干活。但也让小白对此时的秋收这项农事活动的安排有所了解,不至于两眼一摸黑。而在今年,也轮到小白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检验,并督促齐国百姓进行秋收了。
小白首先派人去青铜作坊里命他们增铸镰刀,样式务求简洁,数量要求最多。青铜就是有这样一项好处,他易熔易铸,只要材料足够,可以很容易大规模量产。有了风箱之后青铜熔炼的速度更快了,也就意味着小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青铜镰刀。
这也是直到战国时期秦国还在大规模装备青铜武器而非铁制武器的原因。青铜价格高,制成的武器还易碎,并不比早期的块炼法制作的武器强到哪儿去。
但在古典****盛行的战国时代,一遇到战事就要举国动员,全民皆兵,青铜可以很快被铸造,能提供大量制式武器。而铁的价格虽较便宜,但要想制作成合格的武器,需要不断锻打冶炼,一柄合格的长剑几乎要耗时一月,不太适宜大规模爆兵。
由于春秋之时还在施行井田制,农夫们虽然拥有一点生产资料,但由于赋役沉重,他们还是要靠领主提供必要的种子和工具。此时小白赶在秋收之前大量地铸造青铜镰刀,也是为了能在收割黍粟时借给齐国的民众,方便他们收割谷穗和谷草。
当然,因为青铜材料本身就宝贵的因素,小白不可能每年都送给一个农民一把青铜镰刀。所以只是借给农民使用,过了秋收,还要原封不动地将镰刀收回府库里。
若是农夫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农田农具,还要等到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开阡陌,按亩收税。要做到这种程度必须让生产力再进一步发展,铁器大规模运用。那时的农夫大概就可以用铁犁牛耕治田百亩了。
想要达到这种程度的封建社会就必须用铁制农具代替青铜等工具,就要发展冶铁手工业。至于小白寄予厚望的冶铁实验,已经能用小炉子炼出铁水来了。但成功率只能保持在十次里能成功一半,一炉不足百斤。即便如此,由于铁矿未经大规模开采,冶铁用的还是作为颜料的赭石。现在剩余的铁矿石不足以再扩大生产规模,加之炼铁需要消耗更多的木炭,铁的产量实在不上规模,今年的农事是指望不上了。
为了表现出对农业的重视,小白和鲍叔牙管仲等人驾车出城门,到城外的田野里去视察一下今岁的收成。此时由于秋收将近,大人小孩都忙碌了起来。大人需要在家里压实园圃,修筑成打谷场,等到秋收之后就在这儿将谷脱粒。小孩们也被要求去田里吓唬鸟雀,看好自己家的庄稼,防止鸟雀来偷吃谷粟。
小白的车马出了城门先向南行,南方虽有淄水和天齐之水等水源,但因多山地丘陵,适宜耕作的农田不多。所以他们又转向西方,去看看西方的收成。
临淄正好处在山坡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段,水资源丰富。无论是东方的淄水潍水,还时西方渑水时水,还有北方的巨定泽都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这些因水流所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都十分适宜农耕,也是供养齐国人民的沃土。
此时,小白在车上看着道路旁的井田里的禾谷长得十分整齐,已有早熟的禾谷泛黄。但只见谷草长得又高又长,所结的谷穗却比狗尾巴草大不了多少。小白忍不住问身旁的侍从:
“这一亩田能收获多少粮食?”
车下有人回答:“能收五六斗。”
小白哦了一声,心里却在想,十升为斗,十斗为一石,一石一百二十市斤,五六斗也就是六七十斤。此时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种收的比例十分感人,种一收十乃至种一收五是常有的事。
战国时期的李悝在魏变法,那时一亩的产量是一石半左右。一石约合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魏国亩产一百八十斤。
但魏国的亩是以两百步为长,一步宽的大亩,而齐国的田长只有百步,亩制只有魏国的一半,也就是产量每亩只有九十斤。
就算齐国的气候稍好于魏国,又多用上铁器,精耕细作一番,每亩能收获百斤就顶天了。这可是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的战国初期时的收成了,而在此时,好田里收个五六斗好像也不算少。
所以那时的孟子提出理想的社会是“一夫五口而治百亩田”,君主又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那就能达到小康标准了。
不过农人要徭役,不可能随时打理农田。由于土地需要休耕,否则耕地的肥力会不足;又要种植桑麻,作为农事的补充。所以那时一年能种五十亩粟就不错了。
收获了粟米,再交上十亩地的十一税,还能留下三千斤粟米当口粮,五口之家的日子就还能过得不错,大概就可以隔上个月吃上次肉了。
但既然是理想,那就说明当时没有那么多田地,也没有轻徭薄赋的统治者。现实中还是一夫不耕,全家都要挨饿,一女不织,全家就没有衣服穿。
所以在农闲之时征发劳役,役使民力不违农时也成为一个国君仁政的重要标准。农业时代大规模的战争几乎都在秋收之后进行,为的就是秋收之后能有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力去发动战争。
现在北方主流的农作物就是粟和黍。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麦子不脱皮磨粉时口感不佳,主要用于救荒。粟和黍据说是被小白的先祖神农氏所首先驯化种植的。神农氏是早期的一个部落首领,中国南北方都有关于他的传说,也被叫做炎帝,也有人称他为后稷。
粟是种浅根作物,比起稻麦来它虽然产量低,但它耐旱耐瘠薄,也不用深耕。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的黄土高原上,疏松的黄土十分适宜人们种植黍粟。黍粟不需要像麦稻那样经常打理,只要经过播种、间苗就可以等待收获了。
粟米本身有层薄薄的壳,但很容易就能脱下来,粱米的口感要比麦子要好。粟又十分耐贮,只要合理贮存,可以保持十几年不坏,谷草又是牛马等大牲口的饲料。
在没有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的春秋时代之前,农业一直要靠天吃饭。气候的变化,雨水的好坏,虫害的多少一直影响着庄稼的收成。所以早期的人们需要大量贮存粮食,用以防备灾荒。黍粟能耐干旱贫瘠,粟米又耐贮存的特性使它脱颖而出,在农业社会早期一直是北方的主要农作物。
(https://www.lw00.net/1653/1653851/44192237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