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第六十七章孔子为父母合葬


第六十七章孔子为父母合葬

        母亲颜徵在去世之后,未满十七岁的孔子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失去慈母的悲伤中。

        孔子的母亲从未向孔子提起过他们并未获得任何遗产并被孔家赶出家门的事情,加上孔子的母亲因为出生平民,而被拒绝参加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孔子父亲的葬礼。为了不让孔子伤心,孔子的母亲生前也没有向他提起过关于父亲的任何情况。因此,直到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孔子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的父亲被葬在了哪里?

        后来,邻居挽父的母亲可怜孔子伤心难过,终于向孔子讲述了他的身世秘密,以及他的母亲颜徵在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成人的艰辛经历。

        邻居告诉孔子:鲁襄公时,他的父亲孔梁纥/叔梁纥在鲁国权臣孟献子处做过武士,因军功被封为陬邑大夫。(用现在的职务换算,叔梁纥是陬邑□□、市长兼军分区司令,是大权独揽的封疆大吏。)

        他的母亲出生平民、士族,当时的士族世家,多以礼、乐来教导子女,颜徵在深谙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给孔丘买的玩具上都下足了功夫。

        颜徵在最喜欢给孔子买的玩具就是礼器,在慈母的潜移默化之下,孔子每天玩着乐器玩具,慢慢地当然就变成了礼乐方面的“专家”了。

        邻居还说:她的母亲很重视孔子的学习,她母亲经常让孔子尽早开始自己人生的规划。因此,在十五岁的时候,聪明好学的孔子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计划:“吾十五而志于学。”

        邻居也让孔子了解到:为什么17岁的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葬于何处?

        原来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死了是不兴墓祭的,只是在家中祭神祭祖;况且古人的坟墓既不封土又不种树,也就更增加了孔子寻找父亲墓地的难度。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只有三岁,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而孔子的母亲曾因出生平民,而被拒绝参加孔子父亲的葬礼,因此她也不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葬在何处。

        孔子在母亲死后,才从邻居那里得知情况:原来他还有同父异母的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因为碍于身份、地位的旧思想,也没有人愿意告诉他关于他父亲的任何事情。当时鲁国那些有头有脸的上层大夫们,因为孔子母亲出生平民,又不屑于告诉他。他们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用缄默来阻止孔子意愿的实现。

        孔子历经艰辛,到处打听父亲墓地的位置,历经挫折,年轻的孔子毫不气馁,孔子认为:每个人无论身份贵贱,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他那深爱着父亲的母亲应该拥有与父亲合葬的权利!孔子心想:母亲一生只有孔子的父亲一个男人,在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一定是因为深爱着父亲而一直未改嫁,他知道这位爱着丈夫又爱着儿子的女人,是最有资格与父亲合葬的。因此,孔子想:即使困难再大,他也要继续寻找下去!直到找到父亲的墓地,并让父母合葬。一个孝子、孤儿,为了母亲而寻找父亲墓址的举动,感动了大家,也逐渐在鲁国传扬开来。终于有一天,陬邑车夫挽父的母亲找到了孔子,说她知道叔梁纥所葬的位置。这位热心女士告诉孔子:她的儿子当年曾经参加了叔梁纥的葬礼。孔子当即激动得泪流满面,一下子跪倒在车夫的母亲面前,一再叩谢。这位好心的车夫的母亲,叫来了自己的儿子,带着孔子,赶到“防”(曲阜东十三公里的防山),将叔梁纥所葬的位置,清清楚楚地指给了孔子看。就这样,未满十七岁的孔子,终于将自己那忠诚于爱情的、辛苦劳作了一生、从未享过福、年纪轻轻就离世的伟大的慈母,与十几年前去世的父亲合葬于防(现防山梁公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孔子并在此地为父母筑造了高四尺的坟墓,开创了“墓而坟,夫妇合葬”的先河。

        在孔子心中,尽管孔子的母亲出生平民士族,身份无法和出生于贵族的父亲相比,但是毕竟她出身于士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自书香门第。孔子的母亲聪慧又有见地,给了孔子无尽的慈爱与关怀,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母亲也独具一格、颇有深意,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对孔子来说,是一位不凡的女子。加上孔子认为:母亲对父亲那忠诚的爱是高尚的道德模范,母亲对自己那慈祥的关怀是无价之宝,母亲的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世界,孔子希望:他的父母合葬后,能继续相爱相守,孔子只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也希望:总有一天,人类能彻底废除用物质、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拜金标准,并建立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生追求目标的崇高社会道德发展体系!最终能够通过高尚的道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互敬、互爱、互助,最终全人类都能拥有高尚的道德,平等、尊敬一切众生,不再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之分,不再争权夺利,停止欺骗和尔虞我诈!停止战争!


  (https://www.lw00.net/1807/1807437/451466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