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免费阅读小说 > 第五十二章 消涨

第五十二章 消涨


  1700年10月20日,华夏东岸共和国驻欧全权特使蔡振国又一次来到了丹吉港,入住了费奈隆一行人曾经下榻的丹吉大酒店。

  他的眉宇间有些忧愁,因为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行使全权特使的权力了。政治斗争波诡云谲,每个人都身处其间,往往身不由己。自己再欧洲这么多年,早就已经习惯了其中的一切,迷醉于权势带来的巨大快感之中,但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根据本土发来的密信,新的全权特使即将决出人选,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几个月后就会随着海军舰队一起抵达欧洲。届时,他再不舍,也只能放下一切返回本土——眼看最后的大戏即将开幕,居然是这种结局,这如何能不让人郁闷,不让人慨叹呢?

  今天他来到丹吉县,除了视察本地的建设工作外,还带来了一份礼物,那就是哈吉县援助的总金额超过二十五万圆的的援助,包括:价值十二万圆的小麦、价值五万圆的牲畜、价值三万圆的盐及其他生活用品以及由大众储蓄银行开具的价值五万圆的承兑汇票。

  说起来,这也算是他的临别赠礼吧。哈吉县这些年发展态势良好,不但已经成了黑海的粮食贸易中心,现在渐渐地连牲畜、盐和葡萄酒也开始在当地进行贸易了。而为了建设这些新的批发中心,经过友好协商,华夏东岸共和国与克里米亚汗国又签订了租借展界协议,将哈吉县的面积扩大了一番,目前已经超过三千平方公里了——反正周围荒芜的丘陵和草原还有很多,对鞑靼人来说价值不是很大,以此来换取东岸人帮助他们改进粮食深加工、皮革加工业相关工厂的技术和设备,还是很划算的。

  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得不谈起如今正在渐进改革的克里米亚汗国了。这个国家目前的总人口已经突破130万(不含为宗主国托管的西乌克兰150万人),居住在黑海北岸的大概有80万人,大部分从事粮食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加工业。而在克里米亚半岛,因为首都贝克奇萨莱的存在,这里也有着约50万的人口,畜牧业和粮食种植业并重,但近些年也出现了大量种植水果的农户,如葡萄等,毕竟当地的环境非常适合这类作物的生长。

  克里米亚半岛的工业设施并不比黑海北岸差。在东岸人的帮助下,格莱大汗建立了许多国营工厂,包括葡萄酒厂、盐场、面粉厂、罐头厂、皮革厂、铁厂(利用从卡法进口的铁矿)等等。这些商品部分就地消费,部分销售到乌克兰大草原、高加索、奥斯曼土耳其以及多瑙河流域的其他国家。

  东岸人对这些工厂定期进行考察、评估,并给出改进建议。去年的时候,他们建议格莱大汗给予工厂内的奴工以自由民身份,以提高生产效率。格莱大汗慎重考虑后,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开始了行动。由此,克里米亚汗国的奴隶制存在基础开始了一点一点的瓦解。东岸人的计划是,通过改变社会经济和组织形态的方式,先迫使工厂取消奴隶制,然后一步步扩展到其他行业,最后对使用奴隶最多的黑海北岸的农业庄园进行攻坚。

  毫无疑问,取消奴隶制对克里米亚汗国来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必然会引起保守阶层的强烈反对。但这件事就本质而言,对于大汗本人以及工商业的投资者而言,却是重大利好。格莱大汗对黑海北岸那些手握大量奴隶的庄园主们早就非常不满了,因为他们是正宗的实力派,足以威胁到贝克奇萨莱的统治。

  但这个病根在金帐汗国末期就种下了,当年格莱大汗的祖先为了拉拢这些东欧裔的封建贵族,许下了他们种种特权,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标准的割据诸侯。虽然这些诸侯非常恭顺,历次战争都带兵过来勤王,但就格莱大汗本人而言,还是希望看到他们解散部曲,释放奴隶,做一个富家翁最好了。

  另外,经过东岸人持续数十年的改造,克里米亚汗国如今也出现了一批投资工商业的人。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外国,以东岸和意大利最多,其次是土耳其,他们看中了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而大举投资,要么兴办工厂,要么做批发物流,但无论哪一种,其实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劳动力在哪?奴隶主手里!于是,他们也是真心支持格莱大汗奴隶制改革政策的,如果必要的话,出钱出物也不是不可以。更何况,强大的东岸共和国站在他们身后,旗帜鲜明地支持大汗的改革,还有比这更粗的大腿吗?

  大汗有东岸帮助训练的新军,有东岸培养的现代化官员,垄断了军事装备的采购大权,还有着大义名分,只要不是头脑发热硬来,而是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改革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改革过程中出现动荡是必然的。但在强大实力的镇压下,再施展灵活的政治手腕,对反对者进行分化拉拢,还是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庆幸的是,如今克里米亚汗国就走在这么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政府的财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来自工商业的收入慢慢增加,不再纯粹依赖老式的人头税了。

  而克里米亚汗国大发展,对哈吉县无疑是重大利好。南海运输公司在这里专门设了一个分公司——事实上,这个港口大部分码头的所有权并不在哈吉县政府手里,而在南海运输公司手里——目前拥有大小十多艘船只。虽然都是本土淘汰的老旧帆船,但运输量足够,在黑海地区的竞争力极强。原本当地还有一些土耳其船只的,现在几乎都消失了,就连驻扎在亚速、卡法所谓土耳其军队的给养运输都委托给南海运输公司了。

  据说,南海运输公司非常看好黑海地区的商业前景,恰好本部那边接受了一艘又一艘蒸汽轮船,旧船除了部分船况好的继续留用外,其余都开始向外处理。台湾银行、加勒比航运公司、东非运输公司这些企业纷纷涌了上来捡洋落,以一个处理残值的超低价格将其买下来,充实自家的运输力量。而作为南海公司自家的孩子,以哈吉为基地的分公司自然也落到了部分好处,超过十艘风帆船、机帆船将在几个月内陆续抵达,使得其运输能力直接翻番。

  航运事业的大发展,无疑是对外贸易的前置条件。想想吧,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输船,克里米亚汗国的农产品要怎样才能运到意大利?如果没有堪称垄断的运输能力,克里米亚人如何会甘心在哈吉县进行粮食集散?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哈吉县因航运而兴,进而带动了大宗商品贸易,而大宗商品贸易又催生了金融业的繁荣,这种繁荣再反过来带动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吸引资金和人才持续流入,这就是所谓的良性循环。

  二十五万圆的物资援助,对哈吉县政府来说固然是不小的开销,但也绝对不是不能承受的。他们在金融市场上发一笔债,差不多五六年时间就能完全消化,经济上的压力不大。而且,休达县、丹吉县一旦发展起来,对哈吉县的未来也是好事,因为它们可以让哈吉县的商业触角深入到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进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增加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情。

  与锐意改革的克里米亚汗国相比,老迈的土耳其帝国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科普鲁卢家族为了保住大维齐的地位就耗尽了心力,地方总督和军阀们三心二意,只顾给自己捞好处,同时与伊斯坦布尔的野心家们结合在一起,不断掀起波澜,使得朝堂上的党争日趋激烈。此外,尾大不掉的加尼沙里军团、斯帕西军团也不断闹饷、兵变,政府为了安抚他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同时还许了很多官位,这进一步加剧了政坛的混乱程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糟糕的外部环境。奥地利人的威胁始终无法排除,战场上不断传来令人沮丧的消息,波兰、俄罗斯也对他们虎视眈眈,境内的基督徒们也蠢蠢欲动。试问在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这个老大国家的改革如何能进行下去?而不改革,实力如何增长?不但不能增长,怕是还要下降!

  克里米亚汗国的实力日益提升,宗主国的实力日益下降,此消彼长之下,再过一些年头,难道不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吗?别忘了,东岸这个大号搅屎棍在黑海地区的实力可一直在稳固增长呢。马上海军也要进驻哈吉港了,为克里米亚汗国培养的官员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之后,也逐渐走上了政府的中坚岗位,大汗家族又素来和东岸关系密切,以后克里米亚汗国怕不是会有两个宗主国了。而这两个到底谁说话更管用一些,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完全就看东岸国力和影响力增长到什么程度了。


  (https://www.lw00.net/1862/1862972/49660979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