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谋断星河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第九十七章:东篱先生

第九十七章:东篱先生


  “四哥,你紧张吗?”

  肃王跟在张宗年身后,小声问裕王。

  裕王点点头:“自然紧张,皇太爷、皇爷爷和父皇的老师都是东篱先生的弟子,要去见他,能不紧张吗?”

  张宗年一边引路,一边用余光瞟着身后的四个少年,脸上带着笑意。

  这几年东篱先生年岁渐高,学术之路又遇到瓶颈,已经很少过问世事,即便是此次辩论也鲜有现身。

  这次东篱先生主动邀请徐锐,徐锐又坚持带上其他三个少年,看着这四个人中龙凤,年少青春的模样,张宗年总想着他们或许能给那个迟暮的老人带来一点活力。

  转过一条小径,张宗年带着四人来到一个小院么门口,牌匾上写着“暖阁”二字。

  “到了,进去吧,家师就在里面等着你们。”

  张宗年朝暖阁一指,笑着说到。

  徐锐点了点头,若无其事地走了进去,其他三人却是相互看了一眼,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才敢往里走。

  小院清新却谈不上雅致,除了两间青砖瓦房之外,便是满院子枯萎的瓜果蔬菜,想来当开春之后,这里又会变一片田地。

  在这片枯萎的田地里,一个老农带着斗笠,默默铲着积雪,汗流浃背,不时用破旧的棉衣袖子擦去额头上的汗珠。

  “老人家,请问东篱先生住在哪间屋子?”

  徐锐走到老人身后,拱手问到。

  老人转过头,笑眯眯地望着徐锐,他皱巴巴的老脸上满是皱纹,牙齿大概已经掉了不少,干瘪的嘴唇往里翻着,不过看上去精神矍铄,还有一膀子力气。

  裕王三人刚好进门,黄正元一见这老人的模样立刻“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学生黄正元,见过师祖!”

  师祖?这个老人就是东篱先生?

  徐锐一惊,他实在很难将这个老农的形象与儒家第一人联系起来。

  那老人也是一愣,笑道:“原来是新科状元当面,不错,不错,你如何认识老朽?”

  黄正元叩首道:“学生师承鑫丰鸿儒刘子光,七年前家师进京为师祖拜寿,学生曾有幸随家师见过师祖一面。”

  东篱先生微微点头:“原来是子光的弟子,果然不凡。”

  说着,老人扔下手里的雪铲,对裕王和肃王拱手道:“二位便是裕王爷和肃王爷吧?几年不见,都长这么大了。”

  两位王爷连忙下跪道:“学生赵恒(赵荣)见过师祖!”

  两位王爷虽然身份尊贵,可论起辈分却都是东篱先生的徒孙,别说是他们,就算是宏威皇帝见了东篱先生也得行此大礼。

  没想到东篱先生地位竟然如此之高,在场三人才一见面便纷纷跪倒在地,只有徐锐一个人还站着,不面有些尴尬。

  见徐锐挠了挠头皮,一副为难的样子,东篱先生笑道:“你又不是老朽的徒孙,就不用为难了,孩子们都起来吧,咱们进屋里说去。”

  说着,东篱先生便要上前相扶,跪着的三人哪敢受礼,连忙从地上跳了起来。

  东篱先生笑道:“果然年轻是福,我老人家可真是羡慕死你们了。”

  一句玩笑瞬间化解了拘束,四个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果说长庆子甄竖黎像是一颗璀璨的太阳,让人一眼便能看出不凡,那么东篱先生左旬便是平凡的砂砾,返璞归真,平易近人。

  虽然都只是匆匆一瞥,但徐锐对这两位宗师都生出了浓浓的好感,相比之下,他更喜欢东篱先生一些,毕竟太阳无论如何温和,总会给人一丝高高在上的疏离之感。

  一老四少来到屋内,屋里的陈设出奇简单,除了书山之外便只有一盆小苗,一张长桌,连取暖的碳炉都不见。

  兴许是看到四个少年面有讶色,东篱先生歉意地说:“老朽今年九十有七,手脚不大麻利,怕生火会点了这满屋子的书,只好委屈你们陪老朽一起挨冻了。”

  四个少年哪敢委屈,连连摇头,表示没有关系。

  此时,张宗年端着刚刚沏好的热茶跟了进来,两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不敢让老师斟茶倒水,连忙起身帮忙。

  王爷都没好意思坐着,徐锐和黄正元自然更不好意思,也七手八脚地跟着忙活起来。

  不知为何,东篱先生就是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之感,令人如沐春风,轻松自然。

  一翻怪异的礼让之后,六个人重新落座,先前的拘谨已经荡然无存,倒有些像是老友相会,分外温馨。

  “对了师祖,今日乃是辩论之期,学生见您根本没有换上辩服,难道早就料定甄夫子无法过关?”

  见东篱先生一身破旧棉袄,黄正元忍不住问到。

  东篱先生与张宗年对视一眼苦笑摇头。

  “不是师父神机妙算,而是他老人家根本就没打算参加此次辩论。”

  张宗年苦笑着说。

  “什么?!”

  四个少年都是一惊,肃王忍不住问:“辩论关乎国运,更关乎儒家一门的前途命运,师祖为何不打算参加?”

  “此事何须家师出马……”

  张宗年正要替东篱先生回答,东篱先生却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必隐瞒,老朽近年来精神愈加不济,仅有的一点功夫也都用在了做学问上,已经没有余力上台辩论了。

  何况儒家已然深入人心,辩与不辩其实无伤大雅,别看甄竖黎来势汹汹,其实他也过不是想通过辩论印证学问而已,那些虚名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这……”

  四个少年对视一眼,都有些黯然。

  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就算是儒家大圣也不例外,东篱先生九十七岁高龄,还能有如此强健的体魄,如此清晰的思维,已经算是上天对他的眷顾了,又还能强求什么?

  “听说东篱先生遇到瓶颈,会否是因为此事牵扯了太多的精力?”

  徐锐突然问了一句。

  东篱先生苦笑道:“是也不是,人力有时而穷,到了老朽这个年纪难免心生固执,左右摇摆,反而入到画中难以自拔,其实是作茧自缚而已。”

  张宗年叹了口气,补充道:“家师一生所学已经到了半步成圣的地步,然而这最后一道关卡却是一直未能突破。”

  “是什么难题竟令师祖如此为难?”

  裕王问到。

  东篱先生伸出一根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道:“便是我自己!”

  “您自己?!”

  见四个少年又惊又奇,张宗年解释道:“其实师尊早在十年前便到了瓶颈,无法突破并不是因为没有思路,恰恰相反,是因为思路太多。”

  “思路太多?”

  东篱先生点头道:“是啊,儒家理论发展至今,已然十分璀璨,再往下便出现了两条路,这两条路都是有理也有弊,老朽钻研了整整十年也拿不定主意。”

  “敢问师祖究竟是那两条路令您如此为难?”

  黄正元急切地问。

  东篱先生道:“一条为格物,一条为炼心。”

  提到治学之事,东篱先生顿时来了兴趣,像是一位老教授,滔滔不绝地讲着一生的研究成果。

  一开始几人还能插几句嘴,但说了没两句,徐锐便开始接不上话,又说了一炷香,二位皇子也沉默下来,只有黄正元还能偶尔插上一句。

  再后来连黄正元也开始专心聆听,变成了张宗年与东篱先生讨论,到最后张宗年也插不上话了,只剩东篱先生独自一人口若悬河。

  关于理论知识徐锐就好像在听天书,但大致的情况他还是听了个似懂非懂。

  东篱先生在深奥的儒家哲学之中寻到了截然相反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类似朱熹的格物致理,另一条是偏向王阳明的心理之说。

  东篱先生在这两条路上来回徘徊,再加上一直也没有真正钻透这两条道路,就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对这两条路都似是而非,这才一直没有突破。

  徐锐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儒学,但对朱熹和王阳明都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王阳明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徐锐曾系统研究过他的军事思维。

  兵不血刃攻克岭东,便是学习借鉴了他攻破宁王老巢南昌的经典战例。

  其实在徐锐看来,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是儒家圣人,东篱先生无论走哪条路都必然可以化茧成蝶,跻身一代圣人之列。

  可偏偏他同时看到了两条路上的风景,以至心猿意马,举棋不定,一耽搁就是十年。

  想到这里,徐锐突然犯了愁,朱熹此人虽然对儒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那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实在与人性相悖。

  虽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能够通过道德礼法控制欲望和本能,但凡事过犹不及。

  过度泯灭人欲造成了明清两代主流价值观的畸形发展,社会风气封闭保守,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从而故步自封,阻碍人类进步。

  而在高压的社会风气之下,越压迫,越反抗,反而滋生了无数肮脏的男盗女娼,《红楼梦》里那些道貌岸然之下隐藏的迷乱、悖伦、淫靡便是深刻的社会反映。

  更关键的是,朱熹这厮自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可他自己却完全没有遵守,什么迫害青楼女子严蕊,取尼姑为妾,甚至是“扒灰”,那些黑历史简直堪称禽兽不如。

  可见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多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标杆,而不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哲学。

  若东篱先生终身无法突破这道瓶颈还好,要是倒向了程朱理学,以他的地位和名望,很可能会令大魏重走中国近代的老路。

  而在一个分裂的时代,若是走上一条拒绝改变的保守之路,那便距离灭亡不远了……

  想着想着,徐锐不禁眉头紧皱,开始为大魏国的前途担忧起来。


  (https://www.lw00.net/1913/1913190/476901001.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