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红鸾记心欣若舞 > 第一百三十三章动军费慈禧修颐和 海防捐祸…

第一百三十三章动军费慈禧修颐和 海防捐祸…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皇后,二十七日大婚。

        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

        此时,慈禧太后没有打破幼帝一经大婚便要亲理朝政的祖宗之法,只好搬出皇宫到颐和园去"颐养天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已甘心地去让光绪帝行使皇权,而是在归政前后搞了一连串的活动,以便对亲政后的光绪帝加以控制,继续操纵清廷大权。

        为加强对朝廷的控制,她在文武官员的安排任命上多用对其效忠之人,以至于光绪帝亲政之时所面对的几乎尽是太后听政与训政时期的重臣。

        为便于把握光绪帝的动向,她决定将光绪帝读书的书房由毓庆宫改在颐和园附近的西苑,要求光绪帝每日到颐和园向她请安,亲政后的光绪帝必须将朝中大事向她"禀白而后行"。

        显然,慈禧太后为光绪帝亲政设置了重重路障。光绪帝的亲政历程由酝酿到开始经过了两年半多时间,并且是一波多折。

        但是,已长大成人且渐渐成熟的光绪帝一经正式亲政,其所作所为则是慈禧太后始料不及的。

        尽管慈禧太后仍不断以各种方式箝制着他,然而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他总还要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而海防捐一案的交涉,正是皇帝与太后较量的第一个回合。

        历朝历代,国库没钱的情况下,无外乎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开源,一种是节流,当节流无法实现时,开源是唯一的途径。

        在开源的选项中,卖官鬻爵无疑是最快的来钱手段,一般在朝廷大灾大难,急需银子时开启,当然,很多朝代,捐官甚至成为一项长久制度。

        早在秦朝时期,这项政策就已经实行了,所以并非是清朝的特例:

        “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百爵。”

        当然,这种卖官鬻爵最盛行的朝代,还属清朝,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李鸿章为了解决北洋军费不足,以及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上书清朝廷,开设一项制度——海防捐。

        具体地说就是你捐钱买军舰,朝廷封你当大官,而且是明码标价,2000-3000两银子可以买实缺州县,4000-5000两银子可以买实缺知府。

        史料记载,清朝捐一任知县的捐银是4600两银子,而知县的俸禄一年不过60两银子,所以,一般捐了这个官的人,会想方设法收回成本,“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所以捐官,最终苦了的不是朝廷,而是老百姓,老百姓苦得多了,朝政就不稳,社会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向光绪帝请愿,翁同龢极力反对,而慈禧太后虽然同意海防捐,却不肯下明诏的原因所在,毕竟卖官鬻爵传出去,名声很不好!

        海防捐虽然目的是好的,但毕竟是变相的卖官鬻爵,一方面严重冲击了科举制度,让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怎么看?让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登上政治舞台的官员怎么看?

        另一方面,其纳入的官员素质低下,本身就是把当官当作了一门生意,礼仪崩坏,朝廷难以管理,百姓也苦不堪言。

        当海防捐传到了湖广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坐不住了,先是派出了辜鸿铭去砸场子:

        “你哪值那么多两银子,充其量,只值一文!”

        卖官的官员一看来砸场子的了,当然不干,可惜辜鸿铭背后可是湖广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自然也吃不了亏。

        辜鸿铭砸完了场子,兴致冲冲地跑去幕后老板张之洞处邀功:

        “这回可给了李鸿章一个难堪!”

        而张之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你这样做,何止给李鸿章难堪啊,实际上也给了朝廷难堪,是啊,毕竟海防捐是得到了朝廷默许的。

        李鸿章或许料到了张之洞这里会捣乱,于是寄了一封信过来,希望张之洞帮着筹措100万两银子。

        张之洞还在为汉阳铁厂的事情发愁呢,还在给户部尚书翁同龢写信要钱呢,怎么可能给李鸿章筹款?

        可是如果拒绝李鸿章的请求,那么就等于扫了醇亲王的兴致,得罪李鸿章事小,得罪了皇室事大。

        可是如果答应李鸿章的请求,他就得去筹这100万两银子,这是一道难题。

        张之洞何许人也,当年的科举前三甲,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他可不是死读书,其聪明得很:

        “笔墨伺候,我只上奏朝廷,弹劾海防捐!”

        可是,海防捐明明是李鸿章请了懿旨,是得到了慈禧太后允许的,张之洞这样做,难道不怕?

        虽说李鸿章也做过南洋大臣,但此时的位置是北洋大臣,跟南洋大臣的张之洞属于竞争关系。

        用辜鸿铭的话讲,你北洋缺钱,我南洋同样缺钱啊,现在这情况家家缺钱,所以张之洞弹劾海防捐,有竞争目的。

        “好,以攻为守,避开醇王爷,对事不对人,管叫他如乡间俗语所言,偷鸡不着蚀把米!”

        张之洞不仅是南洋大臣,其还有一个身份,便是清流领袖,天下的清流都看着他呢,他不表态,以后怎么在清流派立足?

        毕竟卖官鬻爵是不光彩的事,且坑得是老百姓,张之洞弹劾海防捐,是站在了道义的一边,有理走天下,此举赚足政治资本。

        其次,根本不用担心醇亲王,也不用关心光绪帝,甚至于不用在意慈禧太后的看法。

        一方面他们没有下诏,属于暗着来的,不然李鸿章也不会专门再写封信强调,张之洞完全可以装作不知道。

        其次,皇室跟文官集团向来是争夺权力的,一方面是享受特权集团,一方面是执政集团。一个是花钱的,一个是筹钱的,张之洞作为南洋大臣,手下是有资源的,又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皇室也不敢对他怎样。

        张之洞此举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又能把皇室批判一番,得名利又不用担心承担责任,事后慈禧太后也讲了:

        “真是好文章啊,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读张之洞的折子吗?”

        慈禧太后的评价是,张之洞的奏折向来是对事不对人啊,他只字没提李鸿章的名字,不像某些人是对人不对事。

        慈禧太后说的某些人,指的是翁同龢,这个后面会专门讲到。

        最后,张之洞之所以要弹劾海防捐,毕竟这项政策执行到自己的地盘了,真的给笼络了这么一群大字不识的人当官,自己怎么管?

        从湖广两省自身利益来讲,他也不希望参入这么一群素质底下的官员。

        而且,张之洞上这份折子的时机选择的相当好,他没有在海防捐刚刚设立时就弹劾,而是即将结束时弹劾。

        毕竟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其行为背后,也是多少考虑了慈禧太后的感受。

        从慈禧太后角度考虑,海防捐这种行为,虽然是李鸿章发起的,但毕竟名义上是给北洋海军筹款,虽然暗地里支援了颐和园建设,但最后落骂名的是自己。

        所以,张之洞此举,其实是给慈禧太后递一个台阶,这场闹剧该结束了,钱也搂得差不多了。

        事后慈禧太后,也叫醇亲王停了海防捐,还说了一番话,这番话意义非凡:

        先说海防捐影响恶劣,也就表明这种事见不得光;又说钱搂得差不多了,该捐钱的也捐的差不多了,该停了;第三是给张之洞一个面子,好歹人家也上了奏折了,此举也为了讨好文官清流;第四则是给李鸿章提个醒,不要把捐上来的钱都进了你的腰包,要敲打敲打他!

        由此可见,整场海防捐闹剧,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啊!

        翁同龢听到此事以后,直呼:“天助我也!”

        他以为慈禧叫停海防捐是对李鸿章的不满,既然慈禧他老人家不满意,那翁师傅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光绪帝收拾李鸿章了,而且还可以联合张之洞一起发力,这可是多少年都遇不到的好机会,光是想想就足以激动的睡不着觉了。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从小就给他上课,很多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翁同龢教给他的,翁同龢自信可以利用光绪帝对慈禧的仇恨,说动光绪帝对李鸿章下手。

        他已经前期在光绪帝面前铺垫了多次海防捐带来的危害,让光绪对海防捐深恶痛绝,现在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能够把这份厌恶转移到李鸿章头上。

        在准备面圣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发动他的徒子徒孙们连夜加班写材料,都是列举海防捐的危害和深远影响,没有这么多罪状怎么办,现编呗,这帮清流文人最擅长的就是在史料典籍中找罪状。

        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一大早翁同龢就抱着一堆材料向光绪帝告状,一番话说的是情真意切,一切站在国家和广大读书人的利益上来说,好像不惩办李鸿章就没法向天下读书人交代。

        光绪听完以后,看向跪在地上的翁同龢,心里无奈,他不想惩办李鸿章,首先是因为他知道李鸿章忙前忙后又背锅都是为了慈禧,而且叫停海防捐以后还在和洋人借款,只为了有钱给慈禧过生日,现在惩办了李鸿章这不是公开和慈禧叫板吗?他还没有那个胆量和实力。

        其次,光绪也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而李鸿章正是干实事的能臣,他想拉拢为己所用,安抚还来不及怎么会惩罚呢?

        但现在的情况是翁同龢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如果光绪没有反应只会打击翁同龢的积极性,皇帝难做啊。

        思考再三,光绪未开口泪先流,张口哽咽的和翁同龢说他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和慈禧争权,还要应付外国势力和各方的重臣,正是用人之际,没有人能体会他的难处,身边连个说话的都没有,如果翁师傅都不体谅他,那谁还能体谅他呢

        光绪刚开始流泪的时候,翁同龢就慌了,后来的这一番话更是让翁同龢惊讶不已,光绪帝已经学会如此帝王之术了,他也不能再提要求了,只能和光绪帝一起抱头痛哭,感慨时局之艰辛,并许诺要为光绪帝肝脑涂地。

        翁同龢向光绪告状要求惩办李鸿章,其实就是裹着道德大义办私事,想利用光绪帝为他长兄翁同书报仇,但被光绪一眼看穿了。

        光绪利用眼泪和手腕反将翁同龢一军,让他不得不放下私怨,这一手确实玩的漂亮,可谓是师傅演完徒弟演,就看谁的演技更高超了,最后还是光绪凭借皇帝的眼泪胜出。

        翁同龢也只能不再此事上和李鸿章纠缠,但他可不会这么轻易就放过李鸿章,斗争还将继续下去,至于会不会波及无辜,谁又会关心呢?


  (https://www.lw00.net/1946/1946541/7641854.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