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大明的新粮仓 (第二更,求订阅)
在西娜拉和侍女卡芙娜抵达南京,惊叹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美丽与壮观时,同时抵达南京的,还有几艘货船,船上满载着南洋米。
她们并不知道,这几艘货船的抵达,甚至登上了当天的《金陵晚报》——“十万石南洋米运抵南京”,此文一出,第二天南京等地的米价应声而落,甚至各地的粮价也随之下降许多。
抚夷司主事的阎尔梅颇为得意的来到了皇宫。他先献上一份礼,然后说道。
“臣为陛下贺!”
礼物是一小包米,阎尔梅一脸轻松的说道:
“陛下,自此之后,咱们再不用担心天下的粮食了,今年不但台湾、河口都获得了丰收,唐国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些地方一年产粮可达五六百万石!从今往后,每年可往国内运粮三百万石!有了这三百万石粮食,朝廷就再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其实,往年每年也有两三百万石南洋米运抵大明,但那些米是海商收购的,而现在运来的,却是殖民地……不,大明没有殖民地,大明只有新领地,归抚夷司管的新领地。对新国土持续多年的移民,终于在乾圣六年见到了回报——这三百万石米就回报!
“再有十年之后,这些地方就是咱们大明的新粮仓,南洋丰,天下足!”
朱国强点头道:
“南洋丰,天下足!是啊,有了南洋作为粮仓,咱们大明就再没有饥食之忧了!”
其实,一直以来,朱国强都没有放松过对粮食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间玉米、土豆、红芋等新式作物种植面积数千万亩,粮食产量确实有着显著的增加。可即便是如此,对整个大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况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棉布出口激增,而且这两年机器纱厂的兴建也为棉布业提供了充足的纱线,唯一限制产量的就是棉花的生产,于是各地纷纷改种棉花。“棉粮争田”频现的同时,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跌。
“陛下是担心粮食供应紧张?”
阎尔梅问道,
这两年江南的粮价一天高过一天,虽然没有达到崇祯十六七年那会每石米三四两银子的天价,但是高达二两一石的高价,仍然是会饿死人的!
“臣以为要稳住南方米价,就非得进一步加大拓殖不可……如果每年能多出2000万石,那么江南百姓不再有饥食之忧了,可短期内2000万石,靠移民种,肯定种不出来。”
大明现在的人口有多少?
不下1.5亿!
甚至这还是受战乱、鼠疫的影响。实际上,明末的人口可能超过两亿。这么多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
不仅人需要粮食,而且还有牛、马、骡、驴以及其它的家禽也需要吃东西,酿酒等各个方面也需大量的粮食。
所以对粮食的需求怎么都不会少于七八亿石!
七八亿石,说起来不多,只要亩产能有一石,有个十亿亩耕地也就足够了,可实际上,北方的土地贫瘠,很多地方亩产不过只有七八斗,同时,南直隶、浙江等地又种植了许多经济作物,诸如桑蚕、棉花之类作物也占用了大量的良田,从而减少了粮食供应。
就像江南,过去的鱼米之乡,现在粮食也都是靠外运,没有湖广的粮食可真的会饿死人啊。当年张献忠蹂躏湖广的时候,南直隶的粮价暴涨到三四两一石,不知道多少百姓饿死。
现在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扩大,各地棉花种植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降低。
这么多人,粮食从那里来?
推广良种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但是玉米、土豆、红芋推广总需要时间,尽管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可播种面积总归还是很有限。也不是官府说上几句,百姓们就哭着喊着去种了……甚至就在是山东推广早熟豌豆抗旱时,那也是靠着“火神”的名义半忽悠的。
“这么说,你是想对安南用兵了?”
朱国强看了一眼阎尔梅,就他所知抚夷司内部早就有对安南用兵的声音,原因是因为其不敬——相比于占城等地对大明进入河口的欢迎,安南却颇有微词,甚至暗中抵制,不但自己禁止向华人出售水牛,还派遣秘使要求真腊禁止出售水牛!
没有水牛,怎么耕地?
就是东北的移民之所以够妥善安置,不还是因为私下里与多尔衮达成妥协,用军械换牛马,为了换到蒙古人的牛马用为满足移民对耕地大牲口的需求,甚至不惜出售火枪——在朝鲜缴获的数万支燧发枪、火炮被卖给多尔衮。
尽管谈不上是饮鸩止渴,可在战争时向敌人出口武器,只是为了获得牛马,这也是迫不得已啊。
“用兵安南?”
阎尔梅一愣,自然想到了司里的一些讨论,便摇头道。
“陛下,那怕是咱们能在安南得到一两千万石米,也没那么多船可以运啊!”
其实安南米、暹罗米、占城米甚至爪哇米,已经开始运回国了,甚至现在还是大将军府那边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现在每年都有二三百万石米,从东南亚各地运到台湾、山东以及大连,然后再由三地转卖到各地,这二三百万石米可以带来至少三百万两以上的利润,甚至足够维持朝廷中枢的运行。
但是以目前的运力来说,二三百万石,已经是目前海运能力的极限了。毕竟,那可是近二十万货物。
看着阎尔梅,朱国强反问道:
“那你的意思是……”
“当然是经营辽东了!”
阎尔梅答道,
“世子爷,臣这两年一直在辽东各地查探,辽东与关内不同,虽说同样是受天气影响,可是辽东的水源充足,尤其是河里的水都是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水源充足,如果加以垦殖的话,辽河甚至直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都可以沿江开辟水田,像朝鲜人一样,在江边种植北稻,虽然不可能像南洋那样一年三熟,可是一年一熟,亩产三四石却没有任何问题,相比于从南洋运粮,东北运粮距离更近,所以更划算一些!”
开发东北!
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个建议的确很吸引人。但是现在东北的气温太冷。
或许在另一个世界,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但是搁在小冰河期的中国,东北的天气能满足种植水稻的天气条件吗?
不过朝鲜人不是一样的在种水稻吗?他们那里能种,东北一样也能。
接着阎尔梅又说道:
“大将军,今年已经有军户在黑龙江试种朝鲜稻,而且已经获得丰收,每亩收获不下三四石,臣以为,如果能在黑龙江、牡丹江等河水丰富的地区开垦土地,官府一年收购几百万石,应该没有什么困难!这样一来,大明就有了两个粮食,一个是南洋,一个是东北,虽然东北比不上南洋,可是,万一南洋签收粮荒,咱们还也可以调用东北的粮食救急,再就是东北到北直隶一马平川,可以修建一条铁路连接关内外,这样一来,百姓可以大量迁往东北,而东北粮食也可以就近运往北直隶等地。”
“好!”
朱国强赞同道,
“你的办法不错!回头和陈长庚他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这条铁路列在计划上。或许短期内修建不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极为必要的。东北粮仓……”
朱国强笑着说道。
“有了这几个粮仓,朕睡觉也能睡踏实了,毕竟,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
(https://www.lw00.net/2064/2064982/62341757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