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锦衣状元小说阅读 > 第八百八十一章 你决定他的去留(求月票)

第八百八十一章 你决定他的去留(求月票)


唐寅要外调,不太可能是朱四或朱浩的意思,而是杨廷和的意见。

        正式致仕前,一定要削弱皇帝的势力,把明面上的帝师给调走再稳妥不过。

        至于张璁上调中枢,并不在朱浩任何提议中,朱四也没在朱浩面前提过,眼前来看更多是文官派系的一种猜测。

        依附皇帝的新派官员中,张璁因提出大礼议而居首功,现在就算皇帝不提,别人也会觉得,只要杨廷和离朝,张璁必会被调回京城,至于当什么差事全是各方瞎猜。

        「敬道,你跟张秉用是同年,对他可有了解?」余承勋问道。

        朱浩点头:「多少有些接触,此人因为多次会试不第,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后便急功近利,或正因如此,才在议大礼的事情上过于激进。」

        「嗯。」

        余承勋点头,「那你以后可要防备他,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容人之量。你虽是他同年,却只怕他不会在仕途上帮到你,反而会暗中找你的麻烦。」

        余承勋似乎看透了官员的心思。

        照理说,朱浩跟张璁是同年,如果张璁得势,或会以年谊来提拔朱浩一手,但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说的是两个不得志的同年进士或能互相扶持,而张璁却不同,这个幸臣多年不得志,一朝得势,行事必然出人意表。

        朱浩是状元不假,却没有新皇的背景,张璁多半会出手打压……凭什么我只是个二甲进士,你却是状元?还那么年轻?

        凭什么你在京城时得到杨廷和赏识,多番委以重任,而我却要一直被外放?你不是有能耐吗?我就要把你派到偏远的地方,眼不见为净。

        人性之恶,在官场体现得尤为明显。

        即便现实是朱浩帮过张璁,朱浩也明白不能指望张璁「感恩图报」官场中就没有恩情一说,所谓的恩情更多时候是一种敷衍和对外展现关系的手段,等到受恩的人真正大权在握时,反戈一击时可一点不会手软。

        「敬道,《武宗实录》,你我都没办法亲自修成了,说起来我们都为之做了不少事,成书那天,或许你我还有机会回京师,希望到时你我都能守住为官者那股锐气……来来来,我敬你一杯。」

        余承勋说得有些凄凉,听他的口气,更像是被发配。

        其中的关节,就不是朱浩所能知晓的了,看来是杨廷和所做安排,至于余承勋是犯了错失去杨廷和信任,还是说委派其到外地别有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

        ……

        随后是杨廷和第八次请辞。,

        此时已是七月初。

        距离历史上杨廷和离朝的时间,只剩下六个月。

        在朱浩相助下,杨廷和致仕的时机其实已经成熟,不用等杨廷和再一次请辞就可以安排其「荣归故里「。

        不过杨廷和得到正式致仕的批复前,朝中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免。

        先是罗钦顺没有如期到礼部履职尚书职务,因居丧守制,不得不半道归乡,随后吏部左侍郎汪俊升迁礼部尚书,即刻上任。

        刑部尚书林俊,则在其多次请辞后,加太子太保致仕,由左都御史金献民为刑部尚书,也是即刻到任。

        至于左都御史之职,则以总督漕运、淮扬巡抚的右都御史俞谏回部担当,但此人赴京履新尚需时日。

        兵部尚书彭泽,曾一度被认为会最早撸下尚书职务的杨廷和派系官员,却称病躲过一劫,皇帝特地准许留部调理身体,也允许其在康复前不参朝,其兵部尚书职位暂时得到保留,只是兵部内事务多由两位侍郎担当,连之前充任三边总督的李钺都回到京城,协助打理兵部事务。

        一系列人事安排下来,看起来都是杨

        廷和的人退下去后换上了同派系的人,但其实已令杨廷和对六部中除户部和工部外的掌控逐渐软弱无力。

        因为杨廷和已是第八次请辞,这次嘉靖皇帝对于杨廷和请辞的奏疏又是留中不发,很多人觉得,杨廷和或许真的就要致仕了。

        很多人已在做最坏的打算,就是杨廷和退下去后,以同派系的蒋冕为首辅,继续推行杨廷和的政策,即收拢西北军政,减少朝廷财政支出,扩大对江南等地税赋征收,同时减少中原百姓负担……

        一系列举措,其实也是一种安民手段,从富庶的地方多征收赋税,对相对落后且容易遭灾的地方加大赈济力度,同时减少皇帝在兴修宫殿上的开支,以文臣的权力限制皇权,让西北军民过一种不至于饿死,但也吃不饱的生活,如此方达到文官所推崇的仁治。

        这天朱四出宫,到了思贤居。

        此前朱浩已多日未曾踏足该地,当日却被朱四叫了过去。

        君臣二人见面后,没有第一时间谈及杨廷和此番请辞是否该让其滚蛋之事,反而先谈到朱三。

        朱四道:「三姐去了一趟永平府,回来后便魂不守舍,坚定说要出家当道姑,敬道你到底对她怎样了?母后很担心,本来说这两个月就帮她把驸马定下来,现在可能……」

        朱浩无奈道:「我可什么都没对她做。」

        「朕知道你不会把她怎样,但可能她看过的戏文太多了吧,非常刁蛮任性,你看看,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回心转意?」

        朱四摆出副恳求朋友相助的架势。

        但现在牵涉的却是感情问题,朱浩可没法解决。

        一旁的张佐尴尬癌都快犯了,差点儿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皇帝跟朱浩所谈,是大明一位公主的婚嫁,说的人没觉得如何,听的人却浑身不自在,好像这就不是张佐应该关心的问题。

        朱浩摇头:「没办法,除非臣休妻娶她……陛下知道,这根本就不可能。」

        朱四拍着脑门儿道:「真是让朕和母后头疼啊,她怎么就看上你了?早知道的话,就不给你赐婚了。」」

        「陛下!」

        朱浩严词提醒朱四,你可别乱来。

        朱四笑了笑道:「朕跟你开玩笑的,朕也知道这位皇姐想的是什么,她既然不想嫁人,那就先由着她,反正大明的公主成婚不像民间女子那么早,二十岁嫁人的比比皆是,她现在还不是老姑娘,或许不愁嫁吧。等她真正成了老姑娘,或许就该着急了。」

        张佐听了,这次直接往后退了两步到了房门处,这种事就算听到了,还是得装作一无所知才好。

        「姓杨的要走了,第八次请辞,朕不可能再等他上第九次、第十次奏疏!」

        朱四直接把杨廷和请辞的奏疏,拿出来扔到了桌上,算是正式把烫手的山芋交给朱浩,「敬道,朕在姓杨的事情上,一向都听你的,这次也不例外。朕想知道,此番是否应该准允,以及该怎么批复的问题。」

        朱四看似给了朱浩一个便利,让朱浩来决定杨廷和去留,但其实是下达最后通牒,说明他不想再等了,让朱浩看着办。

        当皇帝的,能忍得住杨廷和七次请辞,已算极有耐心。

        朱浩即便没看过这份奏疏的内容,也大概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拿过来简单看过,杨廷和的说辞跟前七次没什么本质区别,除了一些乞老归田希望皇帝能让其颐养天年的话,也对皇帝进行了一番规劝。」

        「临走都不忘要规范朕的行为,让朕听他的,他是不是真把自己当成拥立朕的大功臣看待了?」

        朱四言语中非常生气。

        朱浩心想。

        难道杨廷和不算拥立你的大功臣?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当时应不应该选你当皇帝,乃一半一半的概率,甚至有可能不到一半,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是替孝宗过继个儿子继承皇位,还是给武宗过继个儿子继承皇位的问题。

        也是因为杨廷和等文臣从自古儒官「国有长君」的思想,杜绝立幼主,才会想到给孝宗选个儿子,给武宗过继个弟弟,才让朱四顺利登基。

        要是站在张太后的立场上,肯定是想给自己过继个孙子,由她来当太皇太后,总揽朝政,更容易把控大局。

        朱四登基后,很快将张太后干涉朝政的野心给压制住,也多出自杨廷和的功劳,因为文官不喜欢女人干政,更讨厌外戚,这就不得不说……张家两个外戚真是屁玩意儿都不是,再加上武宗的夏皇后家族也一样,这就使得外戚干政的事未曾出现。

        这些事,朱浩多次给朱四分析过,所以朱四才会耐心等着杨廷和自己滚蛋。

        当皇帝的,总要体现出自己有情有义的一面,但其实朱四才是最想除掉杨廷和的那个人,谁希望一个成天对自己指手画脚的臣子一直在旁逼逼叨叨?就连朱浩帮朱四做事,很多时候也是要尽可能顺着朱四的意思。

        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杨廷和走后,必然会出现朱浩一家独大的局面。

        君臣间嫌隙,或许就会从杨廷和离朝之日开始。

        从朱浩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暗中扶持一个可以跟皇帝叫板的势力,这样才能保证皇帝一直处在有威胁的状态,而不是让其把自己当成政敌。

        「那就让杨阁老退吧,三天之内。」朱浩道。

        朱四抚掌大笑:「好好好,实在太好了,这下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那朕就等你的好消息!」


  (https://www.lw00.net/2139/2139813/75422113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