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小说最新章节 > 第307章:关门,放大孙(日万初始,求月票,求订阅)

第307章:关门,放大孙(日万初始,求月票,求订阅)


  一个触动了整个大明官场七成往上利益的提议,甚至是对于整個大明地主乡绅阶级的冲击。

  而这样的举动,在现在的朝堂上,竟然没有人出来说话?

  这一点,就连朱元璋都有些惊讶了。

  即便是他,贸然提出这样的事情,朝堂上自命清高的官员,也是绝对不会服软的。

  这些官员能够走到现在这样的地位,离不开身后宗族的支持,同时他们也需要维持宗族的利益。

  用某些官员的话说,即使是身死道消,也要维护这郎朗乾坤。

  目前的奉天殿中,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宁静。

  落地闻针这样的词,竟然会出现在奉天殿中,也算是头一遭了。

  足足半炷香的时间,在朱英说完之后,下面却是一点反应也无,朱元璋也乐得看热闹。

  刘三吾此刻,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想说些什么,可是嘴巴蠕动了半晌,却发现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说。

  往日的伶牙俐齿,到现在如同完全消失了一样。

  属实是气势被压得太惨了。

  刚才的事情还没缓过来,太孙殿下就抛出这么一个大雷,若是有什么话被抓住了漏洞,那可就真是死翘翘了。

  刘三吾不怕死,他年纪这么大了,也没什么太大的忌惮。

  可他怕一世清名被毁啊。

  太孙殿下此人,他算是看出来了,比之陛下分毫不差,更兼顾的是,陛下大概是拖出去处死。

  可太孙殿下他,完完全全的是杀人诛心。

  文人,最怕的就是这个了,要是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送命,那么死亡对他们来说就毫无意义,还不如苟且偷生。

  眼看都快一炷香的时间了,朱元璋看还没一人说话,稍稍思索过后,便道:“看来大孙的这个想法,爱卿们也都是非常认可的。”

  “既然是如此,咱待会就下文书,昭告天下关于此事的变化,而后也可快速召集天下人才,共同完善此事。”

  朱元璋此话一出,下面的官员可就有些坐不住了。

  “臣有上奏。”随即,一个礼部的官员,连咳嗽这样的潜规则都没来得及,就直接出班作揖道。

  旁人看到有人站出来了,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没有谁想此事就如此被太孙殿下得逞,即便是那些科举入仕的官员,也是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

  在没有科举入仕前,对于这样的提议自然是万分维护,可现在他们已经是权贵阶层的一员了,利益的方面,就完全不同了。

  能够进士入仕的官员,没有谁敢保证自己的子嗣也能和自己一样。

  再大的权势,无法福泽后代,那就差了许多味道。

  他们已经是既得利益的一员,同样也希望即便自己的后代稍微差些,也能有很多的机会能够入仕,即便达不到自己这样的高度,至少能够官官相传。

  “准奏!”

  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说道。

  他还嫌没点挑战力呢,大孙这么搞,群臣都没反应,有一种让他误以为大孙说的,好像站在官员那边一般。

  现在终于有个冒头的了,肯定让他说,大胆的说。

  礼部站出来开口的,也不是个小官,那可是正三品的吏部侍郎。

  杀不杀的先放一边,先看看大孙如何应对。

  得到允许的官员,朝陛下和太孙殿下作揖后道:“科举制自隋而,经唐而兴,延续至今已经有八百余年,臣观历代君上,对于科举制虽有所改革,但大致的方向,是没有变化的。”

  “我朝开科举,取天下士,自洪武三年始,至洪武十七昭告天下,定下《科举成式》。”

  “三年一次的科举,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那都是十年寒窗苦读的准备,然现如今贸然大改,多少学子的心血,将要毁于一旦。”

  “如今洪武二十五年,去年科举,下次科举便就在明年,如今大部分的学子,已经按照《科举成式》去研读经义,若在今年指定新的科举制度,这些学子们,当该如何。”

  “他们为之苦读的经义,突然就没了作用,又有更多新典籍需要学习,本来对于很多学子来说,四平八稳的局面,变得波澜起来。”

  “臣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遥想起当年的艰辛,不由为这些学子们感受到难过。”

  “臣斗胆进言,按照太孙殿下的想法,似乎一下子要开诸多科目,这些要学子们如何面对,肯定是一下子就慌掉了。”

  “大好的前程,就这么毁掉了。”

  “臣不敢代表天下学子,只是想请太孙殿下慎重,如这等影响大明全国改革之事,慎之为慎也不过。”

  这位礼部侍郎,自然也是个怕死的,都已经当了出头鸟,自然要多多保护自己。

  真要出了问题,被陛下,或者说被殿下给嫌弃了,往后的日子,怕是很难过。

  在用词上,也算是思索了良久。

  如今这番说辞,既能有领头劝谏之用,也可以全身而退。

  在洪武年间的朝堂上,头铁的官员坟头草都三尺高了,能够存留下来的,谁还没几把刷子呢。

  别的不说,至少在谨言慎行这方面,一个个都是极为优秀的。

  吏部侍郎这番话,等于直接把矛头甩给了朱英。

  众多官员也是心生期待,在他们的感觉中,太孙殿下显然很难出有力的反驳了。

  不管从哪个方向去说,都很容易站到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上。

  这大明天下,终究还是要文人来治理。

  朱元璋听到这话,也感觉到有些棘手。

  不过他心中却是无所谓,反正要是反对自己的文人,官员,想办法弄死就行了。

  朝堂上弄不死你,下了朝堂还能弄不死你?

  作为从一个乞丐到如今的大明开国皇帝,有些手段,朱元璋根本不在乎,否则也不会有锦衣卫诏狱的出现了。

  目光转向大孙,朱元璋想看看大孙现在会如何对付这些官员。

  朱英微微一笑,没有丝毫压力,便问道:“礼部掌管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不知张侍郎在进入礼部之前,可还曾在什么地方任职过。”

  张侍郎闻言,心中一震。

  太孙殿下直接就开口道出了他的姓氏,这说明太孙殿下对自己早有了解,指不定早就在锦衣卫那里看过他有关的卷宗了。

  想到这里,张侍郎心中更加谨慎了,随着太孙殿下的话回道:“回禀殿下,臣早前在工部任主事一职,洪武二十三年,蒙陛下恩典,调任至吏部为侍郎。”

  说完,张侍郎作揖回礼,不敢多说。

  多说多错,更容易被抓到辫子。

  朱英点点头,随后道:“即是如此,本宫便想问问张侍郎,工部管营造,张侍郎在初入工部的时候,就已经是主事,对于营造一事,在入职前可有耳闻,或者说曾下功夫钻研过。”

  听到这番问话,张侍郎稍稍迟疑后回道:“回禀殿下,臣未曾有钻研,一切都是入职后,这才开始了解。”

  在太孙殿下面前,这奉天殿中,张侍郎可不敢说谎,不过这样的事情,几乎所有官员都是如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英再次点头后问道:“那么张侍郎从工部调任到礼部后,在此前对于中外礼仪,外臣文字,语言,可是有所了解。”

  张侍郎再次摇头道:“臣未曾了解。”

  朱英这次微微停顿了一下,而在张侍郎的心中,已经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下一刻,来自于太孙殿下犀利的反击,就已经到来了。

  “常言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若将官员比喻作厨子,那么治理方式,便就是相当于炒菜的过程了。”

  “张侍郎在去当这个厨子的时候,连锅勺都不知道如何拿,连火候都掌控不清楚,在这个时候,作为主事,遇到了有关于工部上的事情和问题,需要拿主意的时候。”

  “那么当时的张侍郎,是怎么去处理的呢?还是说人云亦云,听从下属的建议。”

  “即是如此,若是这件事犯了过错,由谁来担责?”

  “如果让张侍郎来担责,肯定是心中不舒服的,毕竟张侍郎什么都不懂,跟赶鸭子上架一般,完全是下属的问题。”

  “是这样吗,张侍郎。”

  朱英目光微微有些凌厉的看着张侍郎问道。

  这让张侍郎额头上的冷汗,一下子就冒了出来,对于这种问题,他从来没有被人问过,也从未想过。

  不过他心中有些不服气,这朝堂上的官员,哪个不是这般过来的,他张侍郎也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怎就要被太孙殿下单独训斥呢。

  而朱英此刻,仿若是听到了张侍郎心中的想法,也未逼迫张侍郎回答,转而说道:“这等事情,在当今的朝堂上,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各位大臣们,都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可仔细想想,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突然去负责这些事情,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本宫还真想问问,在当今的朝堂上,有多少官员对于自己所负责之事,算是知根知底的,这便相当于,当换了一个官职后,曾经从官的经验,知识,又得重新来过。”

  “学得快的,自然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或许几个月就能掌控了,可未必能人人如此,这般说来,岂不是尸位素餐?”

  “张侍郎,你可觉得本宫说的有几分道理可言,或者你认为还有其他的建议,不仿说出来听听。”

  面对太孙殿下的问话,张侍郎后背都有些凉意,喉咙滚动数番,这才恭敬的回道:“殿下说得在理。”

  张侍郎其实还是想反驳几句的,可思来想去却发现,殿下在这方面好像非常懂得,能够直接点到这个份上,根本不是随便几句就能糊弄过去的。

  无奈之下,只好附和。

  朱英看了眼张侍郎后,便将目光转向群臣。

  一阵扫视后,问道;“若是哪位大臣对于方才本宫说的话,有什么想法,可大胆提出,共同讨论一番。”

  面对太孙殿下颇有些针锋相对的言辞,诸多大臣哑口无言。

  即便是刘三吾,还有各部尚书,心中思索后突然发现,太孙殿下这番话,竟是直接点到了官场上的根子上。

  这是没有办法去反驳的,因为这本来一直就是官场中的隐患。

  诚然,也可以转个方向,对太孙殿下的解决方案这边攻击,可这样的话,就过于直接了。

  现在的太孙殿下,看似是在辩论,实则锋芒毕露,加上后面一直笑眯眯的陛下。

  这一老一小的,谁也没那胆子,张侍郎敢于绕弯上,就已经被很多官员所佩服了。

  而在这一刻,朱元璋看着大孙的侧身,还有现在这高昂的气势,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舌战群儒。

  如此大孙,真的让人很舒服呀。

  朱元璋感觉自己都放松了许多,这往后有什么官员的话让自个不爽,关门,放大孙。

  必定可以让诸多大臣心服口服。

  朱英在这个时候,可不管什么穷寇莫追,那自然是要穷追猛打的。

  见都不说话了,直接就一锤定音道:“科举分类取士的好处,是可以很大的程度避免此种不足之处,而对学子来说,选择的方向更多了。”

  “俗话说得好,孰能生巧,一个事情做得久了,自然就更加的熟悉,也会更加的专业,掌握的学问也就更深。”

  “在本宫看来,科举分类之势,宜早不宜迟,尤其在蒙学这块,本宫认为在文字之余,还要添加插画,图文并茂,更加让稚童提上兴趣。”

  “对于蒙学插画,当召集天下画师入京,择其优者而取之。”......

  随着朱英站在这禁金銮殿上,不断的述说关于早朝后跟科举分类有关的安排。

  下面的臣子们,感受到一股大势。

  只听其话语就能非常清楚的感受到,太孙殿下对于此事,怕是酝酿已久,个中的细节非常清楚,根本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想出来的。

  作为大明未来的皇帝,科举变法这样的大事,在当今陛下威严的笼罩下,可谓是势在必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很多官员心里头的小心思,随着太孙殿下的不断讲述,也慢慢的沉淀了下去。

  都到了这个份上,再去反对的话,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早朝散去,朱英领着朱允炆,就直奔大理寺司而去,去安排律法的事情了。

  像是大明律法这等事情,从来都是皇家一家之言,无须放在朝会上讨论、

  等新的大明律法出炉,群臣只需遵守就行。

  奉天广场上,诸多大臣纷纷往自己部门所在过去。

  而朱棣的面色,有些铁青。

  ----

  ps:一身轻松,全力码字,求支持。


  (https://www.lw00.net/2150/2150001/71723746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