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中国皇朝中的智信免费阅读 > 明清时期的智信

明清时期的智信


明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备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不久,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小明王任其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他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败亡,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江中溺死。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废或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1421年迁都。朱棣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他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还设置了东厂。朱棣驾崩后,朱高炽即位仅一年就驾崩。明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宣宗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由于他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太监王振开始干涉朝政,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取得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击退瓦剌多次侵犯,也先释放英宗。然而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俨然有夺正之态,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郕王,并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恢复的殉葬。明宪宗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时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宛若明君之资,但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宠爱亦妻亦母的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才全被裁撤。明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自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令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他将成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明武宗借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死后无子使孝宗一脉绝嗣。明世宗悉知帝国事务,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史称壬寅宫变。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据河套。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在东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清朝入主中国。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猝死,明熹宗继位。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阉党把握朝政,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朝政混乱导致内忧外患加剧。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努尔哈赤死去后,其子皇太极即位。崇祯锐意铲除阉党改革朝政,他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击败林丹汗,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当时北直隶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李自成建国大顺,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崇祯在煤山自缢。鲁王朱以海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因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无疾而终。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攻占荷兰占据的台湾。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二帝,享国276年。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金。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攻占辽阳、沈阳后,迁都沈阳,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定族名为满洲,降服漠南蒙古,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松锦之战爆发,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皇太极病死,顺治帝福临继位,由其叔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清军南下剿灭农民军,北方的汉奸、官僚纷纷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江西金声桓和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康熙帝即位,平定了三藩之乱,下令废除圈地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而乱,被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政治日渐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举兵,后来又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发动林爽文事件。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清朝继续走向衰落。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贿赂成风。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道光帝为解决弊端,派林则徐到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回乱,并收回伊犁。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1900年,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西逃,慈禧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叫朱重八,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濠州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为了活命,他们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25岁的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邀请,参加郭子兴的义军。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在南略定远途中,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在南下滁州途中,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1356年张士诚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进攻集庆,陈兆先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北面红巾军主力牵制了元军。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刘基为浙江文成县人,天资聪慧,阅读七行俱下,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十分精通。刘基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他杀死倪文俊和徐寿辉,在采石称帝。陈友谅攻陷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主战。朱元璋召刘基入内室决策,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朱元璋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并拉拢方国珍,稳定侧后。1363年,张士诚派兵围攻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朱元璋率兵渡江救援安丰,陈友谅乘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围攻洪都。登陆后,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以防逃跑,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20余艘舰船,被杀和淹死者甚众。朱元璋采纳部将郭兴建议,改用火攻破敌,选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数百艘巨舰,死伤过半。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内部军心动摇。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冒死突围。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5万余人投降。1364年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消灭陈友谅后,1366年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进攻福建,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进占通州,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往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朝被逼回北方草原,元朝灭亡。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借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李善长被赐死。蓝玉因张狂跋扈被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4岁他剃度出家,法名道衍,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建文帝实行削藩之策,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以谢贵控制北平。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誓师出征。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朱高炽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不能克。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燕师久攻不下,败还。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当时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在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继续进军,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姚广孝对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连破泗州、扬州。京师兵力单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称帝,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84岁,赐谥恭靖,葬于房山县东北。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开工修建宫殿紫禁城,1421年正式迁都。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对异议者强力镇压,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锦衣卫,另设东厂,厂卫制度确立。

        于谦字廷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他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于谦声色震厉,朱高煦被骂得趴在地上自称罪该万死。"三杨"去世,太监王振掌权,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说把两个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1449年,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等爱国官员的支持。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于谦请郕王召河南的备操军等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安。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也先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于谦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列阵抵挡也先,他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于谦不准许。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于谦令石亨率神机营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也先的弟弟孛罗被炮打死,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相持了五天,也先邀谈不成,作战又失利,又听说各地勤王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英宗策划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又让王伟诱杀了奸细小田儿。太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明朝没有什么事端,便把上皇送回,这是于谦的功劳。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过了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朱翊钧继位。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戚继光通晓儒经、史籍,受张居正的推荐,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没有攻下来,被朝廷全部罢免,带罪杀敌。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戚家军”。因为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创造了”鸳鸯阵“,鸳鸯阵形以12人为一队,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狼筅手执狼筅,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鸳鸯阵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阵形变化灵活,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于是发明创造了“虎蹲炮”,并大量制造配备,又给部队配备火器、兵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家军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赶到,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家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广东南澳方面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莆田等地。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1564年,倭寇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家军追击至王仓坪,斩首百余,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戚继光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使长城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1585年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遭罢免回乡后病死。

        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势力,致使明末边患严重。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袁崇焕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规格,于是他制定规格重新修筑,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孙承宗遭到罢免,高第接替其职。高第认为关外守不住,命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等地。袁崇焕不愿撤离,高第无法强迫袁崇焕,于是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在迁徙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哭声震野,军民怨声载道。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守将把逃兵全部斩杀。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劝袁崇焕投降,遭到拒绝,于是举大军进攻宁远城。袁崇焕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受伤,于是下令退军。宁远大捷后,经略高第及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被罢官,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不久,袁崇焕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明廷于是召满桂回朝。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宁锦之战后,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袁崇焕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将魏忠贤除去,并把之前冒领军功的人削职。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督天津军务。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害怕自己去往边关以后,朝廷中难免有人会再次诽谤自己,于是朱由检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赐给袁崇焕。袁崇焕因毛文龙耗费钱粮太大,邀请他观看将士射箭,预先令谢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帐外,列数他十二条罪状,拿出尚方宝剑,将他斩杀。不久,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袁崇焕以兵马长途奔波,疲惫不已,请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于是袁崇焕驻军城外,与后金军鏖战,互有胜负。袁崇焕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后金军退兵后,很多朝中大臣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纷纷诽谤他与后金军有勾结。后金军设计离间,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朱由检将袁崇焕下狱,魏忠贤遗党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曾为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侍从。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在败军之中,因仪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尔哈赤归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他回到建州之后,收整旧部,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努尔哈赤与穆尔哈齐等四人射杀敌军二十余人,敌军虽众,但畏于努尔哈赤之勇猛,士气大衰,纷纷溃逃。努尔哈赤追至吉林崖,大获全胜。苏完部、董鄂部、雅尔古部三部归附努尔哈赤,使其声势大震。努尔哈赤厚待来投之诸部首领,将长女许配给何和礼,收扈尔汉为养子,赐姓觉罗。由于海西势力强大,难以迅速征服,努尔哈赤遂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在与明廷深示臣服,与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时,支持布占泰为乌拉首领,又与叶赫首领布杨古、锦台失联姻,椎牛刑马为盟,逐步孤立了哈达部和辉发部。努尔哈赤以背盟为由,灭掉哈达部,相继征服渥集部,东海库尔喀部归附。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等地接连失陷,让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大举进攻后金。杨镐坐镇沈阳,命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四路明军出动之前,作战企图即为后金侦知。努尔哈赤认为明军南北二路道路险阻,路途遥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中路之兵,于是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10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后金军发现杜松率领明军主力已出抚顺关东进,进展过速,孤立突出。努尔哈赤以500兵马迟滞刘綎,乘其他几路明军进展迟缓之机,集中八旗兵力,迎击杜松军。两军交战,明西路军全军覆没。努尔哈赤在歼灭杜松军后,即将八旗主力转锋北上,去尚间崖方向迎击马林军,明北路军除主将马林率数骑逃回开原外,全军覆没。刘綎所率的南路军行动困难,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仍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努尔哈赤事先以主力在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兵败身死。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慌忙调李如柏军回师。李如柏军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大声呼噪。李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1000余人。之后,努尔哈赤智取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经过数次大战,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努尔哈赤消灭叶赫部后,迁都辽阳,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后金连陷义州、锦州等辽西四十余城堡。1625年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1626年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八月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沈阳市,终年68岁,葬于沈阳东陵。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善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成为霸业的一把利刃。

        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一个官僚家庭,父张圭章曾任刑部员外郎。张煌言考举人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于是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在考试时,张煌言竟"三发皆中",使在场者十分惊服。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破杭州,张煌言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组织招募义军。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乃会同郑成功部收复舟山。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在将士的推戴下,张煌言成为主要领袖,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郑成功命他向南京方向进攻。张煌言所率义军不满一万,渡江之舟不满百艘,仍毅然率军西行。当得悉郑成功攻克镇江后,张煌言又致信郑成功,言及当"先抚定夹江郡县"后,再从陆路进军,直取南京。郑成功未采纳他的建议,竟从水道进,致使有利战机瞬间丧失,而南京清军获后援而巩固城防。待郑成功率水师到达后,张煌言又赶到芜湖,他将义军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张贴文告。许多故明降清的旧官吏,见到文告,纷纷倒戈,于是太平、宁国、徽州等县皆降,使义军很快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城池近三十座。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致使出现父老争出持牛酒犒师,涕泪交下的盛况。可这一大好形势,却因郑成功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急转直下。郑成功军放弃瓜洲、镇江等地,退回海上,致使张煌言所率义军处于进退维谷、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很快遭致溃败。张煌言对招降书拒不应,为摆脱困境,率余兵道繁昌,谋入鄱阳湖,向江西发展。当义军船队进抵铜陵时,与湖广来援的大批清军水师遭遇,与之激战而败退。最后,张煌言焚舟登陆,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张煌言不顾病痛,奋力疾行,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区。当郑成功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时,清军直下云南,终使南明永历政权覆亡。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他"以台湾方定,不能行"为由拒绝出兵,张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兵"出战。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由郝永忠等部将率领,他们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拒绝招降。义军孤悬海上,日渐势单力薄。张煌言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岙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抓到他,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抬头举目望见吴山,赋《绝命诗》一首。临刑时,他拒绝跪而受戮,时年仅45岁,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

        左宗棠生于湖南省长沙府,生性颖悟,少负大志,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还与贺熙龄结成儿女亲家。左宗棠在安化陶家任教八年,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经营柳庄,钻研农学、舆地,编成《朴存阁农书》,他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等应对方针。林则徐返乡,约左宗棠于长沙舟中相见,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昼夜调军食,区画守具,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之功,被任命为兵部郎中用,加四品卿衔。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左宗棠在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的配合下,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左宗棠攻陷杭州,赐黄马褂,并攻克湖州等地,从而控制浙江全境,封二等恪靖伯。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陕西的回民发动叛乱,陕甘局势几近糜烂,而总督杨岳斌不能有效控制局势,清廷谕令左宗棠前赴陕甘。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西捻军,逼降扈彰、董福祥等统领的汉族起义军。左宗棠在当地推广代田法、区田法,努力恢复生产,并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左宗棠入驻陕甘总督驻地兰州,西宁回民军首领马桂源投降,被押往兰州并处死。随着肃州克复,陕甘回变告终,左宗棠被赏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阿古柏建立"洪福汗国",沙俄亦趁机侵占伊犁。清廷命景廉、成禄等率军出关,并令左宗棠派兵进剿。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1875年,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帮办军务,择机出塞平叛。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至出关时,左宗棠指挥的西征军共有马、步、炮军150余营,兵力总数约8万。左宗棠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命刘锦棠、金顺分兵两路,先后率师出关。部队各营到达哈密后,刘、张、徐三军合击,收复吐鲁番,阿古柏自知大势已去,乃服毒自杀。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为争权夺位杀死其弟,率领残部逃往喀什,白彦虎率领余众逃窜到开都河一带。英使威妥玛多次对清廷展开恫吓,清廷遂向左宗棠说明:西征耗费巨款,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白彦虎一路西逃,西四城之敌自乱阵脚,相互攻杀,和田克复。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领土,各地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左宗棠借此强调俄方有归还许诺在先,要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犁问题。在沙俄的威逼下,崇厚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左宗棠闻讯,向清廷陈奏分析利弊,清廷被说服,于是治崇厚罪。与此同时,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自己携棺材由肃州出发入疆,坐镇哈密亲领后路声援,提高部队战斗力。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天津、辽宁、山东先后警报。清廷在此情形下,召回左宗棠。中国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左宗棠因目疾请求回籍调治,因中法战争战事紧张提前销假,入京任军机大臣,并管理神机营事务。病重的左宗棠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不久,清廷成立海军事务衙门,台湾设省终于实现。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3岁,清廷追赠太傅,建专祠于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

        1844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1852年太平军自永安突围,攻桂林不下,转攻全州,冯云山中炮身亡。1853年攻下武昌,震动清廷,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众、船1万余艘,夹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太平军攻占江宁后不久,清钦差大臣向荣率万余人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阻扼太平军东出苏、常。钦差大臣琦善率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遏止太平军北上中原。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京师,西征长江中游。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领2万余人由浦口出发,奉命"师行间道,疾取燕都"。太平军经安徽、河南、山西、河北长驱北上,进抵天津西南的静海、独流镇,驻守待援。清廷震惊,任命惠亲王绵愉会同胜保"进剿"。北伐军陷于清军重兵包围之中,时值隆冬,军资缺乏,援军不至,被迫突围南走束城,旋又至阜城。清军紧追不舍,北伐军再度被围。1854年曾立昌、许宗扬等统率北伐援军7500人,从安庆出发,经皖北、苏北,直入山东,克临清,旋遭胜保部围攻,在南退途中溃散覆灭。5月天京再组援军未果,北伐军遂陷于孤军作战。林凤祥、李开芳由阜城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连镇。为分敌兵势,迎接援军,李开芳率千余骑突围南下,占据山东高唐,获悉北伐援军已败,乃筑垒固守。北伐军兵分两地,势更孤单。1855年连镇被僧格林沁攻陷,林凤祥被俘,李开芳突围南走茌平县冯官屯。冯官屯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失守,李开芳被俘,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终致全军覆没。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步军两三万人,由天京溯江而上,意欲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石达开至安庆主持西征战事,集中兵力进攻皖北,攻克合肥,继率师西攻,于黄州堵城大败清军,乘胜再占汉口、汉阳,进围武昌。同时分军两支向鄂北、湖南进军,与曾国藩所率湘军战于岳州、湘潭和靖港,失利退出。湘军乘势陷武汉,并突破太平军田家镇、半壁山防线,兵锋直逼九江。为阻遏湘军攻势,石达开率军驰援,于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旋乘胜反攻,再克武汉三镇。清廷为挽救败局,调集兵力围攻武汉,西征军与湘军在武汉周围激烈争夺。石达开率部西上,败湘军于咸宁、崇阳,并乘虚挺进江西,连占7府40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西征军事达到巅峰。芜湖失守,镇江危急,天京外围的军事形势日趋严重,洪秀全决定从西征战场调兵回救。1856年石达开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作战结束。自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天京一直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之中。杨秀清不论是指挥战争,还是组织政府,都为太平天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建都南京后,杨秀清的封建特权恶性膨胀,他建起了高大的王府,三年多不出南京城一步。所有军国大事仅与东殿尚书侯谦芳、李寿春等一二人计议,严重脱离群众,加之作风极度张扬,每次出门都盛陈仪仗,不知自忌,甚至用代"天父下凡"来惩罚洪秀全,最后更是发展到"逼封万岁"。为了显示特权,杨秀清还设立各种酷刑,连韦昌辉、秦日纲、黄玉昆等一些高级将领都被他杖责过。杨秀清的骄横,造成他和诸多朝臣的积怨,也导致洪秀全的不满,终于酿成了天京事变,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滥杀。天京事变后,由于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尽管洪秀全曾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没有以强凌弱、尔虞我诈的公平世界,鼓吹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思想,但他很难把这些平等思想付诸实践。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到京辅政。可洪秀全却对石达开大生疑忌,重用自己的兄弟安福二王,以牵制"翼王",石达开率20万精兵于1857年负气出走,于1863年在四川大渡河畔覆灭。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武汉、九江相继失守,湖北、江西根据地大部丢失。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三次强攻围困安庆之敌,均为湘军所败,陈玉成坐守庐州,束手无策。李秀成率部再次进军上海,因英法侵略军与清军联合抵抗,未能得手。荆州将军多隆阿率清军来攻,陈玉成弃城走寿州,为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擒,解送清营遇害。李秀成部在西进途中遭湘军节节阻击,进至安徽六安被迫折返,途中又遭湘军拦截。与此同时,李鸿章淮军在"常胜军"支持下,由上海西进,于1863年攻陷苏州、无锡,兵锋直逼常州。  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浙江,攻陷杭州,占领浙江全省。曾国荃部湘军则逐一攻占天京城外要点,对天京形成合围。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李秀成被俘被害,幼天王在南昌遇害。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


  (https://www.lw00.net/2191/2191569/73363954.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