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人才竞争
“在将来,火器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多尔衮点点头又道,“不过,现阶段我们大清与南明的火器数量差距并不大,这点要扭转。”
“除了减少南明的火器数量,还要增加大清的火器数量。”
说到这一顿,多尔衮又说道:“所以除了让骆家兄弟搞破坏,摧毁南明的兵工厂,我们大清还要尽可能的增加铁匠数量。”
“回禀主子,没有更多的铁匠了。”刚林苦笑着说,“这五万铁匠,大部分还是太宗皇帝时留下来的老人,要想培养一个合格的铁匠,至少也得两年时间才行。”
黄台吉给清廷留下了不少的遗产,强大的火器制造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老奴在宁远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毙,给黄台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黄台吉在登上汗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仿制红夷大炮。
在这一时期,四万多汉军以及包衣都变成兼职铁匠。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万多的铁匠,清廷才得以追赶上大明的火器产能。
多尔衮却还是感觉不够,又问道:“将科尔沁蒙古、察哈尔蒙古以及土默特蒙古的铁匠也全部召来北京,打造火器。”
刚林苦笑说:“回禀主子,奴才早就已经将蒙古诸部的铁匠都召来北京,要不然,根本凑不齐五万铁匠,太宗皇帝时期的铁匠仅只有四万多人。”
“全都已经召来北京了吗?”多尔衮越发蹙紧眉头,“那么朝鲜呢?”
“朝鲜?”刚林闻言一愣,答道,“回主子,朝鲜的铁匠并未征召。”
“征召,统统征召到北京。”多尔衮沉声道,“立即遣快马追上鳌拜,让鳌拜到平壤之后就命朝鲜国王召集所有的铁匠,调来北京听用。”
……
盯上朝鲜铁匠的并不只多尔衮一人,还有崇祯父子。
几乎同时,朱慈烺也向崇祯建议道:“父皇,能够熟练卷制铳管并钻孔的老铁匠,养成周期实在太长,短时间内很难大量增加,所以与其培养,不如向外求取。”
“向外求取?”崇祯笑了笑,问道,“烺儿,你是说倭国还有朝鲜么?”
朱慈烺轻嗯了一声,又说道:“儿臣听闻倭国以及朝鲜的冶铁业都较为发达,倭国国力较为强盛,而且目前与我大明的关系也是较为友善,是以不好发难,但是朝鲜国自从丙子胡乱之后就自甘堕落,正好趁此机会强征其国内铁匠。”
朱慈烺的意思就是趁着扶持李㴭为朝鲜世子的机会,将朝鲜国的铁匠强行征调到南京来替大明打造火器。
朝鲜怎么着也有几千铁匠。
崇祯听了却只是呵呵一笑。
朱慈烺还以为崇祯瞧不上,便又接着分析说:“父皇,朝鲜国虽小,但是根据万历年间的鱼鳞图册记载,有口六百万,如果算上逃奴及隐匿人口,少说上千万,再加上造船业以及冶铁业又是朝鲜国的主要产业,是以其国内的铁匠数量不会少于一万人,就算打对折,也至少有五六千铁匠,绝不可小觑。”
“格局小了。”崇祯笑了笑,又道,“烺儿你只想要铁匠,格局小了。”
“格局小了?”朱慈烺不由得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失声说道,“父皇,你该不会打算将朝鲜国的五百万口都搬来大明吧?”
“为什么不?”崇祯表情慢慢变严肃。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还是那句话,崇祯是真的不喜欢杀戮政策。
尤其是同根同种的东亚人就更不可能搞残酷的种族灭绝。
要想实现崇祯的十亿人口宏伟计划,除了大量生育之外,同化东亚各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口增长手段,其中又以朝鲜族优先。
崇祯早就盯上了朝鲜的这五百万人口。
即便是按照4%的出生率以及1亿的总人口计算,大明一年的新生儿也才400万,再去除各种死亡人口,每年增长的人口撑死了也就200万。
这也就是说,同化了朝鲜的五百万口,能节约差不多三年时间。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彻底的同化,文化及族群的彻底认同。
“这倒也是。”朱慈烺忽然想起史书上所记载的唐灭高句丽之战,当即说道,“昔大唐攻灭高句丽国之后,将高句丽国的数百万口迁往中原江淮安置,大唐名将高仙芝之父高舍鸡便是此时迁入大唐。”
停顿了一下,朱慈烺又问道:“父皇,朝鲜人内迁之后,你打算安置在何处?”
崇祯不假思索的道:“朝鲜现在的总人口撑死了也不过六百万口,只是山东一省就足可以安置,不过为了尽快实现同化,还是要将朝鲜族人分别安置在山东、河南及湖广诸省,将来剿灭建奴及伪顺之后,还需要迁徙一部分到北直、山西乃至于陕西,总之不宜让太多朝鲜族人聚居于一处。”
“肯定不能让太多朝鲜族人聚居一处。”
朱慈烺点头:“此外还是要让朝鲜族人学习我大明官话及洪武正韵。”
“那是当然。”崇祯点头道,“不光是大明官话及洪武正韵,还要让他们要学习汉文,如此两代之后就再也没有朝鲜族人,而只有华夏族人。”
说到这一顿,又道:“今后我大明再无华夷之分,而只有华夏一族!”
在崇祯构勒的远景规划之中,是没有民族划分的,整个大明就只有华夏族一个族群,所有人都是华夏先民后裔。
朱慈烺又接着问道:“父皇的意思是给予朝鲜族人以及其他内迁的族裔跟汉民百姓一样的权力?也允许他们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以及国子试?”
“对,一样的权力,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及国子试。”
崇祯轻嗯一声又道:“说到国子试,今年的国子试马上开考了吧?”
“是的,三天之后就要开始考试了。”朱慈烺又问道,“父皇,今科国子试是否仍以五经时文定去留,再以各科之总成绩定高下?”
国子试自从崇祯十八年十一月进行第一次举行,到今年已经是第三科,朱慈烺身为国子监的监正(副校长),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在做准备。
顺便说一句,去年11月的国子试第二科又录取了近万生员。
所以现在国子监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万两千人,水师学堂和医学院的学生数量也已经达到了四千人。
崇祯又问道:“各科教材都已经下发到各个州县了吗?”
几个月之前,帕斯卡、玻义耳等人就已经编撰好了各学科的基础教材,然后内务府交由许氏印书坊印刷,这个事情崇祯是知道的,为此花了不少的银钱。
“三个月前就已经下发了。”朱慈烺道,“各个州县所有生员人手一套,而且都是由内务府统一免费提供。”
为了尽快的普通基础学科,崇祯也真是下了血本。
不光是斥重金从欧洲请来帕斯卡、玻义耳等学者,主持编撰各科教材,而且斥重金交由许氏印书坊一次就印了上百万套教材。
只这一项,内务府就花去将近一千万元。
这还是印刷量加大之后降了成本,要不然就更贵。
所以才说,在没实现工业化之前,知识是很贵的。
真正的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机会接触书籍掌握知识。
崇祯说道:“要是这样的话,就没必要再用五经时文定去留了,直接考新学吧,就以新学定去留高下,统计各科总成绩,再划定一条阻挡线,过线者录取,未过线者淘汰,名次就以总成绩决定,最高者取为状元。”
朱慈烺道:“父皇,这样会不会太突兀?”
崇祯反问朱慈烺道:“那你是什么意思?”
朱慈烺道:“儿臣是这么想的,能不能将时文也算为一门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医学等学科并行考试?”
“这个好。”崇祯欣然点头道,“不过名字需要改一下。”
“改名字?”朱慈烺错愕的道,“不知道父皇可有备选?”
“还真有。”崇祯笑道,“就改名叫语文,还有语文考试今后也不能只考八股文,而要引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及阅读理解等题,考核生员对四书五经的综合鉴赏能力,当然八股文是一定要考的,而且分值可以定得高些。”
说到这里一顿,崇祯又接着说:“噢还有,国子监的学科也要继续完善,天文、地理及历史学科也要开设,当然了,今年就不用考了。”
“儿臣领旨。”朱慈烺赶紧掏出小本子记下。
朱慈烺一边记一边说道:“父皇,抛开其他不论,只是看国子试的盛况,就知道大明战胜建奴是必然的。”
“此话在理。”崇祯欣然点头道。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政治制度的竞争,是经济力量的竞争,是军备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两国之间的精英人才的竞争,这才是真正决定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方面我大明可谓占尽优势。”
朱慈烺笑道:“建奴纵然拍马也难以企及。”
崇祯闻言也难免有些得意。
这方面建奴的确是追不上。
(https://www.lw00.net/2395/2395099/10664484.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