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文明破晓小说名字 > 第874章 该轮到北美了(一)

第874章 该轮到北美了(一)


      斯大林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战争转眼就进入到了2月。苏联十分犀利的反攻进行到眼见就要赢得战争的阶段后就怎么都推进不下去。

      德米杨斯克的12万德军深陷包围,依旧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靠着空投与坚强的战斗意志抗住了两倍于己方的苏联红军围攻。

      勒热夫地区,莫德尔上将指挥第九集团军开始对切入防线的苏联红军进行反向切断。

      德国第4集团军此时被苏联红军切成两块,包围圈外的第4集团军司令下令德军部队挖雪前进,靠人力为营救包围圈内的第4集团军部队打通道路。

      在南部,赖歇瑙元帅很清楚苏联红军夺回斯大林格勒的决心。虽然参谋长曼施坦因已经前去指挥第16集团军,赖歇瑙元帅依旧靠自己的指挥能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部努力,尝试利用苏联红军的目的,尽可能给与苏联红军重大杀伤。

      德军执行了希特勒就地抵抗绝不退却的命令,终于抗住了战线,并没有出现类似拿破仑那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但希特勒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德国高层内,尤其是总参谋部那票人中,很多人并不支持持久战。

      让希特勒最近感觉非常不开心的就是他被迫仔细研读李润石写的《论持久战》。

      最初看《论持久战》的时候,希特勒并不认为李润石有着必须关注的能力。

      在过去20年中,希特勒一直对何锐抱持着有些复杂的情绪。何锐打日本,打英国,利用法国,拉拢苏联,与美国抱持着非常精准的距离。这是希特勒一直期待做而没能力去做的事情。在希特勒看来,何锐是非常优秀的领导者,希特勒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比何锐强。

      等读完第一遍《论持久战》,希特勒惊愕之余,又调阅了德国方面给李润石做的档案。直到确定研究苏联一直都不是李润石的工作重点后,希特勒不得不再次研究《论持久战》。

      希特勒对于苏德研究的很深,所以《论持久战》中阐述的种种方法论让希特勒看的心惊肉跳。李润石的每一种应对方法甚至不是针对苏德两国,而是基于李润石的战略思考能力。所以李润石的看法格外有指导性。连希特勒都通过研究《论持久战》,从中获得了不少新的思路。

      李润石在《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能力丝毫不亚于何锐。这让希特勒发现,中国率先完成了制度延续的准备,即便何锐死去,中国领导层依旧可以维持高水平的战略能力。连重大意外都不能打断中国现在的步调,希特勒对于未来的感受开始掺杂进了一些不安。

      在这样的情绪下,希特勒对于德国上层中的悲观情绪非常抵触,但希特勒却也拿这些人没办法。之前大规模更换指挥官,已经让希特勒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变得十分糟糕。现在指挥苏德战争的一众将帅都是希特勒认同的人,希特勒不能对这些人再下重手。

      先不谈那帮失败主义者,就算是希特勒现在重用的这批将帅也不让希特勒省心。莫德尔上将因为反对希特勒的作战安排,直接从前线飞到东普鲁士的“狼穴”指挥所,与希特勒直接发生了顶撞。莫德尔甚至懒得听希特勒的解释,直接问道:“元首,前线指挥官到底是你还是我?”

      希特勒被逼无奈,只能说了几句“你要为你的决定负全责”之类找回场面的话,便将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莫德尔。

      曼施坦因虽然让希特勒很放心,但曼施坦因本人从来没学会讨好人,这作风让希特勒感觉曼施坦因不怎么靠谱。

      赖歇瑙元帅更是有着强烈主观意识的家伙,他给希特勒制造的麻烦比莫德尔与曼施坦因两个人加起来都大很多。希特勒已经开始考虑1943年的战争方向,由于赖歇瑙夺取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认为在1943年前的目标是夺取苏联南部的产油区,让德军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的战斗下去。

      德国总参谋部内部也比较认同希特勒的看法。赖歇瑙则认为,德国加入同盟国后,得到美国与英国的支持,德军不缺乏石油与各种矿产,夺取更多资源并不是德国当下的紧要任务。

      赖歇瑙认为当下最优先的目标是尽可能持续重创苏联,让苏联在未来利用中国支援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且赖歇瑙更是将李润石的《论持久战》推荐给希特勒,期待希特勒能够理解《论持久战》的内在逻辑与方法论的精华所在。

      在赖歇瑙看来,如果苏联方面学会了《论持久战》,德军必将惨败。但苏联红军现阶段明显在学习德军的钳形攻势的战术应用,虽然钳形攻势对于苏军来说是极为先进的战术理解,但是这种战术层面能力的提升远不如战略层面的认知提升。

      德国当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苏联方面的选择,就可以给苏联红军以沉重的打击。现阶段苏联红军的士兵训练时间只有6个月,只要能够让苏联红军持续大规模损失,苏联高层为了维持战线与士气,必然会将大量训练只有6个月甚至是不足6个月的部队派上前线。德军就可以充分发挥训练与指挥上的优势。

      看着书桌上德文版《论持久战》的封皮,希特勒心里念头涌动。赖歇瑙元帅虽然有各种令希特勒不满的地方,但是赖歇瑙在战略上的判断依旧让希特勒信服。

      在德国陆军元帅中,希特勒最想借助的是龙德施泰特元帅。但希特勒能够借重的却是赖歇瑙元帅。所以希特勒只能忍了,只有等到冬季过去,德军熬过最危险的阶段后才能进行更多的调整。

      最后,希特勒拿起了《论持久战》,内心劝说自己,“这是最后一次看这篇该死的东西”。等翻开文章,希特勒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李润石在《论持久战》中强调,苏联应该在第一、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虽然在表面上看,苏联红军必然走大战役的路线,从而彻底击败德国侵略者。但是这就陷入了旧战争模式,僵硬机械的走绝对领导的路线。

      苏联如果想充分利用被占领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就必须全面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不仅要在正面战场上组织战斗,更要在敌后地区组织战斗,组织生产与生活。与入侵的德军进行较量。

      一旦苏联能够建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上的组织,德军就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其作战效率必然遭到极大削弱。

      李润石坚定的认为,苏联在全体上的主要作战形式就将是运动战,其次是由正规军实施的游击战。所以李润石批评了单纯防御的错误方针,也批评了利用德军各种不足的速胜论观点,以及轻视游击战争的错误观点。

      对于轻视敌后游击战的观点,李润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李润石看来,敌后作战需要非常优秀的敌后工作能力,成功的组织敌后工作,将让苏联人民能够更加团结在苏共周围。这种坚实的群众基础,会让反攻变得更加顺利。

      希特勒又读完了一遍《论持久战》,内心再次被这些理念所震动。现阶段德军已经非常恐惧试试反攻的苏联红军利用苏联拥有的基础设施发动更有效的战斗。所以德军对撤离的地区进行了相当残酷的摧毁。

      经过了在寒冬中的战斗,纳粹德军知道了基础建设在冬季对军队的作战价值。德军不仅将带不走的粮食与牲口烧掉杀掉,还将水井一律填死,民众的房屋也都烧了。

      希特勒自己很清楚,即便对斯拉夫人进行大屠杀,也得是在基本确定战争胜利的条件下。现阶段纳粹军队的种种暴行还能推诿成战争的悲剧,但纳粹军队决不能真的下达屠杀命令。

      这就意味着《论持久战》在苏联内部有着非常大的使用空间。即便苏联农村并没有直接投入战斗,只要苏共还能在德战区组织起地下政府,苏联农村就可以为反攻的苏军提供粮食。也可以为苏军提供各种情报。各种苏联游击队也能得到补给,从而与德军持续战斗下去。

      这些游击队甚至不用摧毁铁路,只要每天给铁路造成一定的损失,就可以让德国本就捉襟见肘的后勤更加雪上加霜。

      感受着发自内心的不安,希特勒又想起了赖歇瑙的建议,便再次拿起《论持久战》,在里面找到一句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看得出,赖歇瑙很有可能是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才做出了1943年,以大量歼灭苏联红军的战争目标。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德军进攻前,的确高估了苏军的战争能力,但希特勒自己以及总参谋部错误的评估了苏联的动员能力。

      如果苏联不得不将更多人员纳入到作战部队中,自然会缺少合格的敌后工作人员。也就是说,李润石在《论持久战》中讲述的敌后作战,会因为正面作战的压力而受到巨大影响。

      想到这里,希特勒突然生出一阵沮丧。中国有了何锐,有了李润石,这已经够令希特勒糟心了!如果中国再出现更多优秀的战略家,那么德国干脆还是投降吧。以中国的实力,在众多顶尖战略家指挥下,必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如果李润石知道了希特勒的看法,大概会觉得希特勒有着理性的判断能力。因为军委已经根据苏德战争最新战况做出了判断,苏联在1943年绝不可能输掉战争。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苏联红军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

      进入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抵达。而且德国战地新兵补充也搞的相当不错。至少30万新兵补充进了持续作战的各部队中。所以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

      虽然苏共与苏联红军感觉当下并不算危险,只是斯大林下达的各种作战目标明显无法实现。但是在中华文明党的军委看来,苏联红军的态势开始持续恶化。如果再打下去,苏联红军将遭受到惨重的损失。

      不过即便如此,苏联红军也已经达成了莫斯科战役的目标。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惨重,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苏联红军已经完成了莫斯科筑垒地区的硬件工作,即便德军再拼死发动一次莫斯科战役,也不可能再接近莫斯科地区。苏德战争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

      中国在过去几个月的援助中,帮助莫斯科附近的大型工厂完成了技术升级。这些帮助使得以莫斯科为补给基地的苏联红军可以得到更加充足的物资。

      即便斯大林与苏共高层非常轻视敌后战场,却又非常急于夺回被德国占领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口和资源。所以苏共还会犯下新的错误,甚至是影响非常大的错误。但是苏联站稳了脚跟,中国完全有能力帮助这样的苏联渡过接下来的种种艰难。

      只要苏联不会出现崩盘,中国就可以在其他地区投入更多的战斗力。而李润石主导的军委会议,就是讨论接下来重点投入的方向到底是欧洲还是北美。

      此次会议,何锐麾下的五虎上将都回到了京城。但是何锐此时却在贵州考察,据说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贵州的大型计算中心的建设。

      李润石在上缅甸当过“殖民地政府”副手,所以对西南也颇有了解。李润石不认为中国现阶段的计算机电力需求非得在西南建设不可。以当下的供电能力,随便建设几个电厂,就足够让计算中心顺利运行。

      不过这种安排也不是难以理解。西南地区一直与“高科技”不搭边,而中国现在的爆炸性发展就是建立在技术与产业的蓬勃发展之上。所以西南地区很羡慕,却也无能为力。在所有高科技技术领域,现阶段能够适合西南的有两个,一个是航空,一个就是数据计算中心。

      如果西南人民中能够不断出现技术员,工程师,甚至以后还有科学家。这必然将让西南人民认识到,自己与高科技之间并没有障碍。只要好好学习,好好发展,肯定能赶得上。

      计算中心本身也需要大量通讯方面的基础建设,这也是拉动西南通讯领域发展的一个机会。中央也需要对西南地区有着更迅捷精准的信息掌握。

      当然,李润石也很清楚。何锐不愿意回来主持会议,也是希望李润石能够独自面对“五虎上将”。历史上,五虎上将其实应该叫做“五府”上将。

      “幕府”这个词可不是日本先创立出来的,而是中国先创造出来的名词。日本的幕府将军,全名是征夷大将军。这更是中国名词。

      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魏书·崔休传》:“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宋王安石《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诗:“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庄公大喜,称赞不绝口,命幕府填上第一功。杀牛飨士,安歇三日,然后分兵进取。”《老残游记》第三回:“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於此了。”参见“莫府”。

      历史上的五虎上将,都是拥有“开府”权力的人。曹操作为丞相,就有幕府职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写,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个“宫中府中”,宫,指的是刘禅的皇宫的一套官僚班子,府,指的诸葛亮开的丞相府,所拥有的那一套行政班子。

      至于后世,更有“开府仪同三司”的说法。这指的是,拥有开府权力的忠臣,其仪仗与三司的长官相同。

      虽然在明代,开府仪同三司就被取消了。但是,现在何锐政府下,由于控制区快速扩张,所以“五虎上将”们实际上都有类似“开府仪同三司”的某种特点。

      譬如,亚洲联军司令徐乘风,世界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长程若凡,以及在南太平洋地区作战的钟义府,郑四郎,都实际上有着很强的行政班子的指挥权。

      只是何锐太过于强势,强势到了在其他朝代会被视为“尾大不掉”的猛人在何锐面前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儿。所以,才没人认为何锐政府内部存在军阀化倾向。

      不过这五虎上将只是面对何锐的时候会被看做小猫,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可是真的老虎。李润石这次会议,必须能够让这些人服气不可。


  (https://www.lw00.net/2400/2400143/109296129.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