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小说名字 > 第227章 品味民间疾苦

第227章 品味民间疾苦


李青再次出发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没有什么功利心,也不是为了游玩而游玩,纯属体验大明民情。

就他一个人,身也轻松,心也轻松。

夏日炎炎,李青却是身心清爽,步履轻快……

一路向南……

看玉米地,闻稻花香,品味大明乡土人情。

没有骑马,没有乘船,李青就靠一双腿,也不刻意赶路,走走,看看,听听……

跟田间老汉地头闲聊,与半大孩子下水摸鱼,听洗衣妇人河边家长里短……体验人间百态。

李青长得好看,说话也好听,怎么看都不像坏人,且还多金,一出手就是数十铜板。

这样的李青,自然招人稀罕,无论男女老幼。

遇上不平事,李青便以温和的方式平不平,遇上悲苦人家,李青便稍微救济一下。

穷乡僻壤的地方,几两银子便能让一户人家大大喘上一口气,甚至能挽救一个家庭。

上次与唐伯虎去的都是顶级富庶之地,这次见到的却都是底层百姓的生活百态。

李青没有再看到爱美的妇人,没有再看到年轻男女追赶潮流,更没有看到中老年人遛鸟、听戏的悠闲。

有的只是妇人洗衣、做饭、带娃,有的只是男人面朝黄土背朝天……

下到十来岁大的孩子,就开始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以为家庭减轻负担;上到耄耋老人挑水、浇菜,劈柴……

青壮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就更不必多说。

越是穷的人家,女娃嫁人就越早,花一样的年纪就为人妇、为人母,没有相夫教子的浪费,有的只是操劳和艰辛。

每个人都好似上紧的发条,不断释着‘冲劲儿’,不知疲累……

汗干衣衫烂,没有盈余。

他们很苦。

可他们不觉得,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他们习惯了……

甚至,他们很满足这样的生活。

能吃饱饭,能让父母妻儿吃饱饭,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没有怨天尤人。

他们态度都很积极。

一颗糖果,一件粗布衣裳,一顿饺子……就能让他们开心起来。

李青心中五味杂陈。

就这,还是大明百余年的国力上升,真不敢相信,大明之前的元朝,百姓过的又是怎样的生活。

当然了,这其中也有比较富庶的城镇,可大多数还是处在贫苦状态,不至于饿肚子,可也仅限于能吃上饭。

李青逐渐收敛身上的富贵之气,换上了粗布衣衫,越来越不讲究,越来越像一个穷游的道士。

经常性的付十来个铜板,在农户人家吃饭,这点钱不至于让人家改善伙食,基本农户吃什么,李青吃什么。

饭菜怎么说呢……只能说能吃。

这期间,李青发现了一个被百姓喜爱的调味品——辣椒。

无论男女老幼,都很喜欢拿辣椒做调味品,这很让他诧异。

这日,李青在一户人家吃过饭之后,又给了小孩几个铜板让他去买糖,孩子开心了,老人也开心。

李青趁机与那家中老人闲聊。

“老伯,你们这里人似乎很喜欢吃辣啊?”

李青方言不太标准,连续重复了两遍,对方才听懂。

老人露出稀疏的门牙,咧嘴一笑:“庄稼人嘛,都这样。啥高产种啥,种啥吃啥,吃多了,就腻歪了,小家伙儿嘴馋,家里又买不起,就只能吃辣了。”

李青挠挠头,搞不懂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老人见他纳闷儿,笑着解释:“一口辣椒下去,辣的人直流口水,吃东西就爽利多了。这时间长了啊,没点辣椒还真没啥胃口,别说小孩儿,大人也一样,习惯了就改不掉喽,要说,这辣椒可是好东西嘞……”

李青呆了呆,心尖儿泛酸。

平复了下情绪,他问:“家里不缺粮食吧?”

“不缺,不缺,都能吃饱。”老人乐呵呵道,“那永乐豆子,宣德地瓜晒干了,磨成粉,别让潮了霉了,能放个一两年,只要没病没灾的,便是碰上个旱涝,咬咬牙也能挺过去。”

老人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儿子、儿媳都下地了,平日就在家照看孙子,难得有个说话的,很是健谈。

“老汉年轻那会儿,跟着村东头的老李头去县衙修房子,听县老爷说,这东西以前咱大明还没有,是太宗爷命一个三宝的太监,给带回咱大明的,还有那永乐豆子,宣德地瓜,都是那太监给带回来的呢……都是好东西啊,家里有粮食,就特别踏实……”

“好东西,好东西。”李青连声附和,问,“种的是自家地吗?”

这话似是戳到了老人的伤心处,哀叹道:“不是了啊,年轻那会儿要强,想着多干点,让日子好过点,哪想……唉,一场大病就啥都没了。现在种的是周地主家的地,每年都要给人家交租子,唉,悔啊。”

李青不知如何安慰。

还好,老人却很快走了出来,很快又是笑呵呵的模样,“好在我这泥瓦匠的手艺,儿子给学的个十成,农活不忙时,帮着人家修修房子什么的,也能赚几个大钱,日子也还过得去,以后啊,孙子娶还能得上媳妇儿。”

李青笑着说:“不仅能娶上媳妇儿,兴许到他儿子时,还能认字读书呢。”

“读书啊?”老人呢喃了一遍,随即苦笑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你不敢想,未来你孙子会敢想的……李青突然想起了什么,问:“老伯今年高寿啊?”

李青有些奇怪,按理说,这边人成家都早,老人这个年龄重孙子都该有了,不该孙子才这么大点。

不过,老人很快就给李青解了惑。

“五十二喽。”老人叹道,“我这个年龄,好多都做太爷爷了,没法子啊,前几个娃子折了,中途我又病了一场,幺儿成家就晚些……”

“五十……”李青有些震惊。

看老人面相,怎么也是奔古稀之年去的人了。

哪成想,才刚过知天命的年纪。

李青心头沉重。

这时,老人大孙子吃着糖回来,跟老人说糖有多甜,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就跟他吃了一样,爷孙欢乐融融。

见状,李青便提出告辞。

走之前,李青拉着老人走到一边,从怀里取出一个大银锭,交予他,说,“这个留给你孙子娶媳妇儿。”

老人眼睛瞪得老大,他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银子,成色这么好的银子。

想推辞,却又舍不得,便向李青下跪。

李青扶住他,笑着说道:“我一穷游道士,不是很需要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无需如此。”

“晚上得留下再吃一顿,老汉这就去杀鸡。”老人拉着李青的手,几乎老泪纵横。

足足十两银子,多少年才能攒够啊?

“不用了,我还要去其他地方。”李青轻轻挣开,微笑道,“好好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言罢,便走。

老人想追出去,可手里的银子不知该往哪儿放,好似放哪儿都不安全,都会丢一样,

这一耽搁,李青便出了院子,等他追出院门,李青已不见踪影……

老人望着一处方向,一处自以为李青离去的方向,苍老的手死死攥着怀中硬邦邦的银子,弯了半辈子的腰,这一刻,腰杆邦邦硬。

似乎,真的敢想一想,到了孙子的儿子那会儿,可以读书认字了呢。

想着,他老泪纵横,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

~

李青继续一路往南,继续之前的节奏,品味民间疾苦,平不平事,遇上太困难的人家,捎带手拉一把。

李青散财有度,最多也就是十两,一般都是二三两银子的散财。

可就是这么一点点小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户人家的命运。

一直以来,李青都是着眼于大局,虽知道大明大多百姓,才只能吃饱饭,日子仍然艰苦,可当他真正体味时,才知道‘艰苦’二字的苍白。

不由得,他又想起了史书上的另一个词汇——饿殍千里!

那又该是怎样的惨烈?

李青不敢想象。

两相对比,李青颇觉庆幸,庆幸这个词汇没有在大明出现。

虽然大明百余年的上升期间,大多数的财富被层层递减式的瓜分,可仍是作用到了底层百姓。

至少,眼下的大明百姓,纵向对比之下,已然是最好的了。

未来,李青相信还会更好。

粮食的问题不再是严重威胁,工商业持续推进的福利,迟早会大范围作用到百姓身上。

或许依旧不多,却能再提高一下百姓的生活。

如此想着,李青心头的沉重减轻了许多。

它还不够好,远远不够,可它还在往好的一面发展,这就够了。

至于能到什么程度,李青不敢保证,也不敢定下什么宏伟目标,不过,今日好一点,明日再好一点,就很好。

尽管那个璀璨盛世依旧遥不可及……

秋来,秋深,冬来……

气候在一点点变冷,李青在一步步往南,反而没有太多的气温感触……

他走的不快,甚至有些慢,直到临近过年,他才走到了大明版图的极南之地——海.南。


  (https://www.lw00.net/2441/2441698/1906428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