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心情好


第421章  心情好

        洛阳宫。

        武皇后看着手中的书信,有些不安,问向侍婢:“太子的书信,只有这些?”

        她这个问题问的有些愚蠢。

        李弘给自己母亲写的信自不需要如密探一般,做重重隐藏,就是一本书折,上下都连在一起的,哪有可能丢下。

        但侍婢可不敢不答,拜道:“都在这里,并无错漏。”

        武皇后也反应过来,这问题问的有些愚蠢,只是她的心有些乱。

        李弘素来仁孝,而今独自在长安坐镇,每隔两三日都会有问候的书信。

        李弘对于李治这个君父有些畏惧,很多的话面对武皇后没有压力,政务上的事情他都会跟跟自己的母亲说。

        可最近两次来信,李弘在信中却绝口不提行政上的事情。

        武皇后对于信中的家长里短并不在乎,但对于李弘在长安政务上的难题很在意。

        现在李弘信中不提国事,武皇后看着这些生活琐事,如同嚼蜡,枯燥无味。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弘儿不跟我谈论国事了?

        武皇后暗自思量。

        便在这时,殿外传来生嫩悦耳的背书的声音:“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个小男孩一蹦一跳的入内,嘴里却背着与他年纪不符的文章《师说》。

        看到在沉思的武皇后,小男孩开心的叫道:“母后,孩儿已经能背诵《师说》了。”

        这一听到《师说》,武皇后心里涌现无名之火。

        自己这些年一直顺风顺水,直至陈青兕回来以后,一切都变了。

        自己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受到了阻碍,筹谋已久的封禅亚献事情黄了不说,还让一直对自己期待重用的李治训责,连亲儿子也跟自己藏着掖着,现在另一个亲儿子还欢快的背诵着对方的诗文,有些不耐烦的说道:“先生传授的课业都完成了?怎背这无用文章?”

        小男孩正是武皇后的次子李贤。

        李贤听自己的母后言语温怒,却也不惧,小家伙似乎天生反骨,仰着脑袋说道:“都完成了,就先生安排的那些课业,孩儿蒙着眼都能完成……还有,母后,你说的不对。《师说》怎是无用文章?先生说,《师说》是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劝学文章。能够将说理文写的如此简洁明了,独此一人。”

        武皇后看着一脸骄傲的儿子,脸上也露出几分笑意。

        李贤的出身有些特殊,当时李治要去昭陵祭拜自己的父亲,这位冷漠的天子并没有顾及身怀六甲的武皇后,带着即将临盆的她,在寒冬腊月里行驶在山道上。

        武皇后便是在这时将李贤生下来的,过程可谓九死一生,让她记忆犹新。

        也因如此,武皇后对于李贤多了几分偏爱。

        李贤也很是争气,相比略显平庸的李弘,李贤自幼无比聪慧,事事都快人一步。不论开口说话还是读书走路,皆是如此。

        武皇后抓过倔强的李贤,对着他的屁股,不轻不重的拍了几下,说道:“就知气你母后。母后可不是说《师说》无用,是说你这个年纪不能理解其深意,读之无用。”

        李贤急了也生气了,倔的跟牛犊一样,梗着脖子反抗,道:“孩儿能明白,谁说孩儿理解不了。”

        武皇后看着面红脖子粗的李贤,只觉得有趣可爱。

        ……

        贞观殿!

        李治招陈青兕入朝,询问封禅的情况。

        陈青兕根据当前的流程给出了一个答案:“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十一月前应该可以大功告成。”

        “十一月?”

        李治想了想道:“最好控制在十月左右。”

        十月成功,他们从洛阳动身。

        此行人数众多,文武百官、扈从仪仗,内外命妇,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以及沿途护卫,抵达泰山少不了要花费一两月时间。

        这封禅之日,得在正月,最是吉利。

        如果拖到十一月,十二月,兴许得在路上过年,错过了正月祭天的最好时间。

        陈青兕估算了一下,时间挤得出来,颔首道:“臣遵旨!”

        李治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说着又想起一事,问道:“爱卿最近可有佳作?”

        见陈青兕有些茫然,他道:“是沛王,他最喜爱卿诗作。伱别看他年纪小,爱卿所有诗文他反复研读,就连《师说》这样的文章,他都不厌其烦的咏诵。他让朕给他向爱卿讨要诗文呢……”

        李治言语间也透着几分对李贤的喜爱。

        这真不怪李治偏心,李贤聪慧无比,人人赞誉称道。

        谁不喜欢自家孩子出色?

        陈青兕当然不会扫兴,尤其是送李贤这位历史上的章怀太子。

        陈青兕特喜欢这位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是他反武计划中至关重要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现太子李弘,李弘仁孝,他若不早亡,武皇后未必就会走到最后一步。

        但李弘得的是遗传疾病,陈青兕纵然是穿越者,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让贺兰敏之,现在的武敏之督促他强身健体。

        如果李弘真避免不了早亡的命运,那李贤就是最关键的存在。

        李贤也以仁著称,所谓唐年钧德,章怀最仁。

        他的理念正统,反对后宫干政,以至于母子关系极差。那个时候,李治眼睛已经不能视物,风疾严重,是武皇后权力最大的时候。

        母子如此关系闹得很僵,最后李贤被告谋反……

        这可是潜在的盟友。

        陈青兕想了想道:“确有几首有感而发的拙作。”

        李治喜道:“快,笔墨伺候!”

        陈青兕看着内侍利索的搬桌奉笔研磨铺纸,自信满满的接过毛笔,在宣纸上一挥而就,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现于纸上。

        李治看着手上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心知这诗必然是陈青兕在百济镇守的时候,对月感怀而作,心下有点小小的愧疚。

        人家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自己便让他们骨肉分离,确实有些残酷。

        “好诗!”

        李治说道:“爱卿这首诗中的感情,让朕都后悔没能早些将你调回京城了。”

        陈青兕忙道:“为国效命,臣并不后悔。”他说着又不好意思的一笑:“但想家还是想的,不冲突……”

        李治颔首道:“爱卿忠义两全。”

        陈青兕听到“忠义”二字,突然想到了苏定方,这位战功赫赫,却没有得到相应地位的无双战将,道:“臣最近亦得一佳作。”

        李治笑道:“那还等什么?”

        陈青兕再度提笔,正想写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出塞》,但落笔以后却是卢纶的《塞下曲》的两首。

        李治看着手中的诗句,低声念着:“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div  class="contentadv">        眼中透着几分欣赏,这两首诗写的是凯旋之景,正对了苏定方在青海湖上的大捷。

        却不知陈青兕此刻出了一身冷汗,有些意气用事了。

        王昌龄的《出塞》奇好,赠送给苏定方,绝不亏那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时候有以汉喻唐的习惯,以龙城飞将来比喻苏定方,再贴切不过了。

        但此诗的全意是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如果有龙城飞将在,就不会有现在的情况。

        这真要写出去,可惹大祸了。

        果然,抄诗得慎重。

        可别将自己的脑袋给抄没了。

        李治得了三首诗,心满意足,笑道:“有爱卿三首佳作,朕耳旁也算清净了。”

        陈青兕看着面前的李治,突然语气沉重,说道:“陛下,臣斗胆谏言。”

        李治见陈青兕突地如此严肃,情不自禁的端正了身子,道:“你我君臣相知,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陈青兕一脸纠结。

        李治放下了脸,道:“说!”

        陈青兕道:“臣希望陛下对于沛王莫要过于溺爱!”

        李治轻声道:“为何?”

        陈青兕鼓起勇气说道:“望陛下吸取前朝李承乾与濮王之鉴。”他见李治已有动怒迹象,立刻道:“太子仁孝,为讨陛下欢喜竟派人来臣处请教吐蕃之事。臣深感不妥……”

        李治听到此话,怒气更胜,但此怒却不是因为面前的陈青兕了。

        确实……

        太子才几岁,竟为了讨好自己,私底下求教陈青兕。

        难怪今日自己表露对李贤的宠爱,他有这般感触。

        李治确实觉得李弘有些妇人之仁,但他这妇人之仁却是自己所需要的……

        他从未对李弘的仁孝表露任何不满,李弘为何会如此,却也明了。

        “爱卿这是忠言逆耳,为朝廷大局而谏,朕心如明镜。”

        陈青兕也知话不能多言,告辞去了。

        李治目送陈青兕离去,长长吐了口气自语道:“朕确实对她过于纵容。”

        洛阳香山。

        “陈尚书,你可来晚了!”

        陈青兕信步登山山间,眼尖的薛元超大步向陈青兕走来。

        陈青兕心情极好,说道:“当罚三杯,当罚三杯。”

        他从薛元超的手中接过了酒壶,也不用酒杯,直接对着壶嘴就咕咚咕咚的喝了好几口。

        酒液飞溅,不少洒落长衫。

        以道理而言陈青兕此举是有些不雅无礼的。

        但此刻的陈青兕,这无礼的举动,却引来了阵阵叫好声。

        “陈尚书好洒脱,有名士之风矣。”

        各种吹捧声不绝于耳。

        当你的名望到了一定境界,一举一动,都的士人追捧效仿,哪怕是无礼不雅,也能成为潇洒不羁。

        就是不知道,现在的他,放个屁,会不会有人吹捧。

        薛元超道:“只是饮酒,怕是不够,得作诗一首才行。”

        薛元超高声起哄。

        盛唐体现在已经成为这时代的文学大道,开始向四方辐射。

        作为天下之中的商洛,文士齐聚。

        隔三差五的都会有名士聚会。

        陈青兕作为文儒领袖,无必要次次参加,确也不能一次不应约。

        获得了名望,就得有相应的付出。

        相互成就,才是王道。

        今日是薛元超组团,游玩香山,隔着伊水眺望西山的石窟。

        薛元超自从静下心来了解盛唐体之后,爱不释手,从拾被陈青兕干碎的诗文道心,成为推行盛唐体的核心成员。

        相比上官仪的功利心,薛元超是真的喜欢上了盛唐体的文风。

        陈青兕不在的日子里,薛元超扛起了大旗,与功利的上官仪有了一定的隔阂。

        也因如此,薛元超居然幸运的躲过了清算。

        “好!”

        因为心情好,陈青兕也不拒绝,故作深沉的眺望远方。

        薛元超是懂得欣赏之人,所选之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龛造像,又有温泉增辉。

        东西两山对峙,形若门阙,鸟鸣婉转,碧泉飞溅,滚珠落玉。

        这一听陈青兕要作诗,人人翘首以盼,偌大的地方六十余雅士,悄无声息。

        陈青兕摆足了谱,道:“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好!”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叫好声轰然而起。

        薛元超苦着脸道:“陈尚书这太扫兴了,你这一句‘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还有谁敢在今日谈诗?”

        陈青兕看着跃跃欲试的王勃与杨炯,道:“长江后浪推前浪,符超莫要小觑了在场的俊杰。”

        陈青兕说完笑着与场中的诸多士人大儒打招呼,自然包括了王勃与杨炯。

        这两小子现在风头之盛,丝毫不弱于成名已久的士人。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饮酒作乐,或是诗词歌赋,或是琴棋书画,或是天下大势,无所不谈。

        这种气氛下,喝了不少的酒,少不了嘴上没有把门的,谈起了一些不太适合场面的话语。

        “听说了没,好像皇后被陛下罚了,禁足呢。据说闹得沸沸扬扬,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管他什么原因,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皇后当母仪天下,为天下妇人表率。可她却处处掺合国政,确实不该,罚的好,当浮一大白。”

        陈青兕没有说话,只是饮了一大口酒。

        心情好,自然是有原因的。


  (https://www.lw00.net/2463/2463016/114392057.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