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偷鸡不成
第420章 偷鸡不成
陈青兕听到武敏之说明来意,有些奇怪,他早就不在东宫任职。如在京城,或许还可以理解,现在两人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固然两地间隔不远,可真要跑起来,也得要两三天的路程。
尽管李世民得位不正,但他对于东宫整个系统还是很重视的。
他完善了东宫的运作,整个东宫就是一个小朝廷,詹事府、门下坊、典书坊不就是缩小的三省制度?
在这套完整的体系下,李弘是不缺为他解惑的大臣。
陈青兕是在东宫待过的,东宫太子詹事是张文瓘,门下坊左庶子戴至德,右庶子萧德昭,皆是饱学之士,不乏辅宰之才。
李弘有他们辅佐,何必特地来这里求问自己?
陈青兕带着疑问,但却很自然的道:“却不知太子殿下所问何事?”
武敏之道:“便是关于吐蕃之议……”
他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老师听到“吐蕃之议”,眼眸透着莫名之色,继续道:“吐蕃居于高原,极难攻取。张太子詹事提议应当效仿昔年太宗皇帝破松赞干布之事,给予他们教训,让他们知道我天朝上国之威即可换来太平。纵然吐蕃未来可能复叛,届时破之即可。用盟约,换取十年,哪怕五年太平,亦能让我中原多五年时间,休养生息。”
“太子亦觉得有理,便同意了太子詹事的提议。”
“但似乎陛下并不认同此议,让太子殿下有些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太子殿下知陛下最宠信先生,便派遣我来向先生请教。”
陈青兕问道:“此乃太子之意?”
武敏之怔了怔道:“自然是太子的意思,学生是奉太子命令而来。”
陈青兕也不信这话,但见武敏之并不象说假话,估计宫中那位皇后搞的鬼。
此事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请教,可内在还是存着不寻常的态度。
首先李弘性子仁厚,他支持张文瓘的建议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李弘怎么会知道李治不满意的?
这个很关键。
不可能是李治亲自表态,他是皇帝不假,可他还是李弘的父亲,太子的亲爹,有义务教育太子,太子在政策上出现了差错,身为父亲跟皇帝的他,理当言传身教,表明缘由,教导太子改正错误。而不是跟对待大臣一样,驳回,表达不满。
李治心思难测不假,但他平时还是挺好相处的。从他对武皇后的纵容就可以看出,只要对自己有利,他可以忍受一些小毛病。
太子是大唐的未来,李治不敢给他大权,又怎么可能不教导?
唯有一种可能,有人将李治的态度告诉了李弘。
这才让李弘不安,想通过求助,了解李治的真实想法。
除了武皇后就无第二人选了。
为了李弘,武皇后也算是煞费苦心。
不对,这是一箭双雕。
陈青兕想到另一个可能,如果今日自己为太子解惑,以后想必少不了这种事情。
时日一久,自己与太子必然熟络。
即可成为太子未来隐形的助臂,亦等于握住了一个把柄。
背着皇帝与太子私交过甚,在特殊的情况下暴露出来,可是一记杀手锏。
陈青兕心念电转,说道:“太子从何得知陛下不同意此议的?”
武敏之想了想,说道:“学生这便不知了,只是知道前些日子,太子有些沮丧。说陛下说他有些妇人之仁,便让学生来洛阳请教。”
陈青兕叹道:“太子年少,容易受外物影响,对于自己的判断不够自信。敏之,殿下是太子,是储君,他的意见态度很重要亦很关键。臣子揣摩圣意,作违心之言,已是不该。何况是太子?某不知,是谁向太子透露的消息,但如此行径,大错特错。”
武敏之一脸严肃道:“先生说的极是,太子就是耳根软,也不知听了谁的话,累我白跑一趟……”
他嘴里抱怨着,随即又笑道:“也不是白跑,能够见到先生,还是很高兴的。”
他说着立刻道:“先生放心,学生回去之后,定好好说他,让他不要胡乱听信他人的话。”
陈青兕肃然道:“对太子,严肃一点。”
“先生教训的是!”武敏之随口应下,显然没当回事。他跟李弘的关系极好,超过了尊卑。
陈青兕漫不经心的问起了李弘的情况。
武敏之道:“太子依旧体弱,但相比之前可好太多了。这是先生的功劳,也有学生的功劳。”
陈青兕笑道:“怎么说?”
武敏之道:“先生当初说了凡事不能过度,当劳逸结合。这些年学生一直听着先生当年劳逸结合的主张,每日都会拉着太子练习马球,跑马射箭。比之原来的弱不禁风,好太多了。”
陈青兕哑然失笑,说道:“看来你没少拉着太子一起玩闹……”
武敏之道:“学生唯有这一癖好。”
陈青兕并不精通医术,对于李治、李弘这对父子遗传下来的家族病症是一点法子也没有。
当初劝李弘多运动,也是想通过锻炼增强体魄,从而达到对抗病症,延长寿命的目的。
成与不成,陈青兕并不知道,现在看来,成果似乎不错。
如果李弘不早逝,也许朝廷的政权过渡会相对平稳一些。
当然只是相对。
陈青兕对于武皇后可没有什么信心。
武皇后或许没有后世的野心,可已经掌握了一定权势的她,想要让她放手,却也不容易。
陈青兕旁敲侧击的问了武敏之一些问题。
武敏之回答的很随意,并没有做作之态。
武敏之为人聪慧不假,但他并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何况尚且年轻……
从他的回答,陈青兕进一步判断出他确实是不知情。
武敏之依依不舍的与陈青兕分别,说道:“先生放心,回去之后,定要好好的说说太子。”
陈青兕笑着目送武敏之离去,目光深邃。
……
武敏之离开陈宅,回到了自己母亲韩国夫人武顺的府上。
得知儿子回来,武顺疼爱的拉着他,将他拖到案几旁坐下,说道:“知道你今日回来,娘特地吩咐下人给你炖了羊羹,可香了。”
她说着给武敏之布菜。
武敏之就跟大老爷一样一动不动,任由自己的母亲动手。
他轻佻跋扈的性格,大半都是武顺宠出来的。
看着吃着津津有味的儿子,武顺问道:“怎会来的如此迟,京中那边传来消息,说伱午后就应该到了。”
武敏之道:“孩儿先去了陈先生那里。”
武顺眉头挑了挑,他现在是恨急了陈青兕、萧妙宸夫妇,只是听着就不自在,气道:“这里才是你的家。”
武敏之在长安听说了洛阳发生的事情,也听说了自己母亲跟师娘萧妙宸的矛盾,知道错的是自己的母亲,没有好气的说道:“孩儿是奉命而行,自然以公务为重。”
武顺一听公事,忙压下火气问道:“什么公事,跟娘说说?”
<div class="contentadv"> 武敏之却道:“说了你也不懂。”
武顺道:“谁说娘不懂的,不就是想知道他对于吐蕃事情的看法。”
武敏之愕然的看着自己的母亲,一瞬间也明白过来,原来背后教唆的人是姨母。
他反应还是很快的。
武顺道:“给娘说说,陈青兕是怎么说的?”
武敏之想了想,说道:“先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太子坚持自己的意见,莫要三心二意。”
他隐瞒了陈青兕言语中对于武皇后指责的话。
其实陈青兕就是有心说给武敏之跟武皇后的……
但武敏之不知这点,他了解姨母的手段,担心对陈青兕不利。
武顺愕然道:“就这些?”
武敏之道:“只有这些……”
第二日,武顺入宫了,将从武敏之那里听来的话告诉了武皇后。
她话说出口的时候,只觉得周边温度瞬间下降。
武皇后魅惑的桃花眼里透着浓厚的杀气,他竟拒绝了?
什么意思?
不愿为弘儿效力?
弘儿是太子,他凭什么拒绝?
难不成他还想辅佐李素节那个贱货的儿子?
各种心思在脑海里闪过……
武皇后看着有些瑟瑟发抖的武顺,问道:“有没有问清楚?”
她有些怀疑是自己这个满脑子就想着跟自己丈夫上床的愚蠢姐姐将事情搞砸了。
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很多时候,她给出明确的安排,但武顺就能将好事干成坏事。
可她又没有别的办法,身为皇后,她在宫外没有可靠的帮手,只能倚仗能够随时随地进宫的母姐。
武顺道:“自然问清楚了。”
“可恶!”
武皇后咬牙切齿。
武敏之并没有在洛阳多待,很快就折返回了长安。
在东宫见到了大唐的太子李弘。
李弘今年十岁,但因过早的接触政治,还成为监国太子,有些老气横秋。
但看到自己为数不多的儿时玩伴,眼中还是透着几分高兴。
“阿兄回来了!”
李弘快步上前迎接。
“见过太子殿下!”武敏之很意外,恭敬的行了一个大礼。
李弘忙道:“这里并无外人,阿兄不必如此。”
武敏之道:“先生说的,对于太子殿下要尊重一些。”
李弘道:“我也不觉得阿兄平时不尊重我呀。”
武敏之脸上堆起笑脸道:“太子说的有道理。臣喝口茶水先……”
李弘见武敏之将一杯水饮尽,问道:“先生如何说的?”
他脸色紧绷有些紧张。
这还是他第一次正式监国,特别想表现的好一点。
听到武皇后传来消息,说李治说他妇人之仁,心里拔凉拔凉的。
在武皇后暗中指示下,派出了武敏之向陈青兕请教。
武敏之将从陈青兕那里得到的答案跟李弘细说。
对于李弘,武敏之并没有隐瞒,直接说了陈青兕的意思,然后问道:“是姨母将陛下不满的消息传给你的?”
李弘张了张嘴,武皇后是偷偷看了李治留下的奏章,才知道了此事。
关于李弘监国的奏章,武皇后是没有权利看的。
李弘自不愿让多余的人知道,但听武敏之已经知道,轻声道:“是母后告诉我的,阿兄可别跟他人说。”
武敏之固然不喜那个姨母,却也不愿给李弘制造麻烦,说道:“我懂得。但我觉得先生跟张文瓘、戴至德、萧德昭他们说的有道理。各司其职,才是王道,姨母掺合国事,终究不好。”
张文瓘、戴至德、萧德昭他们都反感武敏之,武敏之对他们也不客气,直呼其名。
但三人张文瓘是坚定不移的保守派,戴至德为人中庸,而萧德昭名门贵族,世家子弟。
三人对于皇后涉政都抱有相同的态度,反对。
三人作为李弘的核心班底,平时就没少给李弘灌输外戚干政的历史典故。
李弘听了不少这样的话,觉得有道理,但他为人仁孝,又觉得武皇后是为他好。
不过十岁的年纪,夹杂在中间,左右为难。
现在听陈青兕也在暗指武皇后瞎胡闹,不免暗思,真的是母后错了?
李弘看着武敏之,说道:“我知道了,让我好好想想。”
李弘没有理会武敏之,想着张文瓘给他描述战祸带来的危害,讲述杨广滥用民力的下场,想着陈青兕的话,暗思:“先生说的对,自己身为太子,确实不应该揣摩父皇的心思,直抒己见就好。真做错了,改便好了。”
李弘没有改自己的想法,继续采纳张文瓘的建议。
这一次李弘收到了李治的手书嘉奖:太子仁厚,朕心甚慰。
李弘看着简短的八个字,喜不自胜,原来母后真的错了。
武皇后接触政治时间有限,并没有理会李治真正的意思。
李治真要反感李弘的仁厚,就不会将张文瓘这种政治理念主张罢战安民的臣子当任东宫最重要的太子詹事,主管詹事府。
李治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未必不知天下疾苦,只是他心中的抱负与天下疾苦相左。
李治并非爱民如子的贤君,自不会委屈自己。
但有杨广这前车之鉴,李治是不敢滥用民力,但也没有做到体恤百姓。
他将休养生息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后人,李弘的仁孝,不折腾,正是他所看重的品质。
(https://www.lw00.net/2513/2513609/11439205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