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谁赞成?谁反对?
这关门的声音更是如同一声惊雷,吓的一众官员下意识的回头看去。
汉朝的早朝时间是卯时,也就是凌晨五点开始,此刻外面太阳还尚未露头,谈不上有什么光亮,不过就算如此,许多官员也瞬间觉得宣室殿变得昏暗了一些,气氛说不上来的压抑,心脏不自觉的提了起来。
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
这极不寻常的状况,令有的人心中涌现出了这样的词汇。
尤其是那些参与策划和配合如何给刘据出难题的官员,心脏更是突突跳个不停,担心计划是否已经败露,他们还是否能够看到今天的太阳。
毕竟这可是未央宫,是宣室殿,刘据真要对他们做什么,他们纵然再有钱、再有权、再有势力,也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
不过转念再一想。
刘据真的敢这么做么?
不管目前刘彻的状况如何,刘据也尚未正式登基,还只是一个听政太子,距离集皇权于一身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不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
他要是真敢在第一次听政的时候,就下令处死准备在早朝上“谏言议政”的大臣,哪怕处死几个人,也可以被安上桀纣暴君之名。
上一个这么做的人名叫胡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二世。
如今胡亥坟头的草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也早已成为了历史。
说起来,胡亥那时好歹已是法理上的天子,刘据如今不过只是一个听政太子,根基无疑要比胡亥浅的多。
如此“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
届时可就不只是这些为了自身利益不希望刘据继位的人反对他了。
就连那些忠君爱国的大臣,恐怕也无法支持刘据继位,甚至他们可能还会成为最坚定的反对派,毕竟刘据这么搞可是要搞的天下大乱,绝了大汉国祚的。
想到这里,一众官员在私底下交换了一下眼神,大部分人又略微安定了一些。
他们坚信刘据只是虚张声势罢了,他不敢乱来!
如果他真敢乱来,就算死几个人,那似乎也不是坏事……
与此同时。
“这……”
霍光、桑弘羊、公孙弘、杜周、韩说等人心中的担忧却是无以复加,看向刘据的目光都尽是焦虑。
他们心中肯定是支持刘据的,因此断然不希望刘据在第一次听政的时候乱来。
否则一旦在这时候留下一个不好的名声,再有人以此出去大做文章,必定会搞的朝野之间人心惶惶,届时不要说刘据能否顺利继位,天下大乱亦不是没有可能。
就在一众朝臣各怀心思,惴惴不安的时候。
刘据却示意郭振呈上了一卷简牍,随后当着众人的面打开浏览了一遍,才不紧不慢的开口道:
“诸位,我对今日首次听政之事极为重视,因此特意委托我的少傅石德撰写了一篇通稿,本欲命谒者于早朝开始之前诵读,表明我欲与诸位同心同德,替我父皇分忧之决心。”
“不过我方才将这通稿看了一遍,发现其中内容多是些自欺欺人的假空诵辞,倒不如不诵,免得浪费早朝与诸位的宝贵时间。”
听到这话,众人又不约而同的瞄向了丞相石庆。
石德如今只是太子少傅,在朝堂上并无实际职务,自然也没资格参加早朝。
而石庆作为石德的父亲,刘据这番话虽然并未直接提他,却让人不得不怀疑刘据其实是在指桑骂槐,要打的就是石庆的脸。
“……”
石庆则始终低垂着目光,一副宠辱不惊的淡然模样,好像刘据方才的话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一般。
“啪!”
伴随着一声轻响,众人的目光重新回到刘据身上。
只见刘据已经将那卷简牍丢在了案几上,随后又示意郭振呈上了一团白色布帛。
这又是什么?
众人不由又好奇起来。
刘据也并不藏着掖着,接过那团白色布帛轻轻一抖,便完全将其抖开,使其呈现出了本来的面貌。
此时众人才终于看明白,这其实是一件内衬。
不过却又不是一件普通的内衬,因为它的上面还带着密密麻麻的墨迹,那分明是一个一个的隶字,紧密排列着连成了一片,使得这件本该是白色的内衬,看起来就像是一件黑色相间的豹纹内衬。
“这是……”
有人立刻瞪大了眼睛,试图看清楚上面的字迹。
可惜他们距离刘据有段距离,此刻宣室殿内又以宫灯照明,虽是灯火通明,却也远不如白昼明亮,再加上刘据只是抖动了几下就又收了起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看清。
“这是我另请志士撰写的通稿,这位志士对大汉实事现状研究颇深,提出的许多意见一针见血,我认为很有与诸位讨论的价值。”
刘据咧嘴笑了起来,目光落在了一众大臣的最前排,态度越发谦卑的说道,
“不过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恐怕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不敢妄下结论,更不敢一意孤行。”
“因此我想请石丞相、章御史与韩太常先上前来帮我瞧瞧,三位皆是为官多年的能臣,倘若也认为可行,再与诸位公开讨论不迟。”
“请上前来吧,石丞相、章御史、韩太常?”
石庆和章赣这两个三公自然不必多言,刘据点名的韩太常,则是如今官拜九卿之首的太常卿韩千秋。
此人本来是济南相,刘据镇抚南越国的时候,他曾请命率军奋击南越。
在历史上,大汉使者并未顺利令南越国和平归附,非但出使的使者全部被杀,最早派去驰援使者的两千兵马也受了埋伏,最终全军覆没,而这两千兵马的统领就是韩千秋,战死在了南越国。
而这一世,刘据顺利令南越国和平归附,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战事,韩千秋自然也没有受伏战死。
不过他主动上疏请战的举动,却也得到了刘彻的赏识。
于是刘彻便将他从济南调回了长安,自此平步青云,一直坐上了九卿之首的位子。
“这……诺。”
三人悄然对视了一眼,倒有些搞不懂刘据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
难道此举是在拉拢他们么?
他们三人的立场是一样的,都不希望刘据继位大统,也都早已选择了支持刘闳,并且一同参与谋划了许多事情。
一旦能够扳倒刘据扶刘闳继位,都少不了从龙之功。
然而刘据此刻对待他们,却像是刘彻对待内朝臣子一般,让他们优先参与议政,搞得像是打算将他们拉入刘据自己的“内朝”,今后准备委以重任一般。
最重要的是,这还是在早朝上公开做的。
霍光、桑弘羊、公孙贺、杜周、韩说等一干内朝臣子都还在呢,这些人要么是如今卫氏霍氏的核心人物,要么是曾与刘据共事过的重臣,怎么看关系都要比他们三个人更亲更近,刘据为何偏偏就选中了他们三人呢?
难不成,刘据现在就打算将刘彻的内朝臣子边缘化,建立起自己的内朝,逐步消除刘彻的影响?
“?”
霍光、桑弘羊、公孙贺、杜周、韩说等人亦是不由的面露疑色。
他们此刻也完全搞不懂刘据究竟在干什么了。
毕竟除了私人关系方面的牵绊,他们之中有人去过西域,与刘据有过更加深入的交流,也有人现在还在配合刘据办事,双方几乎没有任何冲突和嫌隙,怎么想刘据都没有理由将他们边缘化。
“……”
其余的一众官员也完全是一脸懵逼。
刘彻虽然不是一个好伺候的天子,但好歹许多事情都有迹可循。
而刘据此刻做的事情却给人一种颠倒反复的感觉,让人完全搞不明白他究竟要干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
这样的天子无疑更难伺候。
就连那些已经明确追随石庆、章赣和韩千秋,想扶刘闳继位的官员,此刻都不知道现在应该是高兴还是担忧,心中很是没底。
在这样的氛围中。
石庆、章赣和韩千秋已经躬身走上前去,来到了刘据面前。
“三位,请。”
刘据笑了笑,将那件内衬递了过去。
“谢殿下信任。”
石庆又施了一礼,方才双手接过那件内衬,而后慢慢的抖开查看上面的内容。
下一刻。
“!!!”
石庆的身子剧烈一抖,而后便如同雕像一般僵在了原地,面色更是如同白帛一般白的毫无血色,目光惊恐的望向刘据。
“???”
章赣和韩千秋何时见过石庆这副模样,纷纷投去疑惑的目光。
“二位也别客气了,与石丞相一起看看吧。”
刘据依旧是笑,声音没有丝毫波动。
“诺……”
章赣和韩千秋闻言不敢怠慢,连忙一左一右凑到石庆身旁,伸着脖子看向石庆手中的那件内衬。
下一刻。
“!!!”
两人的身体也是剧烈一抖,如同雕像一般僵在了原地,抬头望向刘据的眸子中瞳孔疯狂缩动。
与此同时,石庆那花白的鬓角已经出现了豆大的汗滴,正悄无声息的滑落。
若非他们此刻面对着刘据,背对着文武百官,这失仪的神态必定会令以他们马首是瞻的官员焦虑万分,心脏都从嗓子眼中探出头来。
饶是如此,亦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忧。
恨不能把眼珠子摘下来扔过去,看看那件内衬上究竟写了什么东西,竟让这二公一卿呆若木鸡?
“三位都看仔细了吧?”
迎着三人的目光,刘据咧开嘴露出森白的牙齿,语气比之前更加和善的问道。
“看、看仔细了……”
三人身子又是一抖,总算回过神来,连忙地垂下脑袋躬身答道。
“那么对于这上面所述的两项国策,三位是否也与我一样认为一针见血,是否认为必须举全国之力推行下去?”
刘据一边伸手将那件内衬从石庆手中取了回来,团成一团交给郭振收好,一边看着三人正升腾起雾气的头顶开口问道。
“臣等以为殿下高瞻远瞩,这两项国策利国利民,实在非推行下去不可……”
三人始终低着头,发出带着颤音的闷声。
“赵谦,记住石丞相、章御史和韩太常的话,他们三位力主推行两项国策,拟诏的时候一定要写清楚,教世人铭记他们的功劳。”
刘据当即回头对在后面侧后的赵谦说道。
赵谦本来只是谒者,到了西域收了刘据的土特产之后,虽然在西域多吃了一段时间沙子,但如今已经成了常侍(中书谒者),时常奉命给刘彻拟诏,地位仅次于黄门侍郎苏文。
“诺。”
赵谦躬身应了下来,心中却在想那内衬上究竟写了两项什么样的国策,竟能令这三人如此失态,却还如此鼎力支持。
不只是他在这么想。
堂下的一众大臣也同样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心中好奇不已。
唯有石庆、章赣和韩千秋三人心如死灰,如丧考妣。
刘据给他们看的那件内衬上哪里有什么国策,还两项国策?
那分明只是一份多达百人的名录,而这份名录上除了他们三人首当其冲,剩下便都是与他们相干的暗中协助刘闳夺嫡的人,从王公贵族到地方豪强,几乎没有错漏。
刘据若是根据这份名录去抓人,顷刻间便能够将他们整个同盟连根拔起,个个都可以依律诛族。
这是赤果果的威胁,亦是放在台面上的阳谋。
所谓的两项国策,根本就是拿了一卷空白简牍逼他们在上面加盖官印,至于刘据打算在简牍中写些什么,那就是刘据的事了。
而他们还必须鼎立支持刘据。
否则今天就别想走出宣室殿的大门,连带着他们的族人也必将一同诛灭!
而且刘据展现的手段极为高明。
他并未公开这份名录,而是只给他们三人看,这便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分化手段,一旦公开便无异于对外界表达了可能对名录上的其他人法不责众、只让他们三人背锅的意思。
如此一来,他们三人便瞬间成了那些人将功赎罪的众矢之的,必定不遗余力的落井下石。
毕竟他们这个同盟的人本就各怀心思,只是因自身利益考量才临时聚在了一起,甚至有不少人还押了其他的注,不像他们一样已经梭哈。
大伙一同搞出来的事情,只让他们三家承担后果,他们又怎会甘心?
所以他们现在若还想活命,还想保住全族,便必须全心顺应刘据,鼎力支持刘据,当然也包括支持刘据刚才提到的两项空白国策,甚至要比支持刘据的人更加卖力,不惜站在这些盟友的对立面力排众议,去当那个马前卒或是白手套一样的酷吏,争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时至此刻。
桑弘羊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躬身问道:
“殿下,既然殿下提到的两项国策已经得到了石丞相、章御史与韩太常的共同支持与拥护,眼下是否可以公示出来以供臣等讨论?”
“这是自然。”
刘据点了点头,正色说道,
“这一项国策,名为科举。”
“此前董仲舒已经完成了对太学的改革,太学中已设除儒学之外的其他多门学科。”
“而我父皇亦早在二十年前便已在各郡设立学校官,命各郡各县开办学堂,如今太学的改革亦已影响了郡县学堂的教学课程,时机趋于成熟。”
“加之我父皇这一朝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大量出身贫寒之人,如我舅父,不过是骑奴出身,又如前任御史大夫倪宽,幼年家境贫寒,不得不带经而锄。”
“由此可见,百姓间仍有大量人才未被发掘,朝堂上虎父也不乏不学无术的犬子。”
“如今又有石丞相、章御史和韩太常鼎力支持,为给大汉发掘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恐怕不得不废黜任子(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者)、赀选(因捐献财产得任官资格者)与察举(地方官府举荐)制度,推行科举制度,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评比,来选拔真正具有治国安民能力的人才。”
“教育察举之事,历来由太常主持,韩太常方才又对这项国策赞不绝口,自非韩太常领衔不可!”
“我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话音未落。
韩千秋只觉两眼一黑,整个身体摇摇欲倒。
让他领衔如此改革,无异于将他放在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等同于还是让他去死,区别只在于早死晚死,族人用不用一起死!
君不见景帝时期领衔“削藩诸侯和改革法令”的晁错,在引发的七国之乱中落得了一个怎样的下场?
还有更早时候的商鞅……
殿下,你这口黝黑黝黑的大锅,真是重如泰山呐!
(本章完)
(https://www.lw00.net/2535/2535468/11110574.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