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宗族聚首


老刘家的年夜饭是无比丰盛的,像什么炸丸子,炸豆腐,炸果子,炸耦盒,炸茄盒,炸带鱼,炖大鹅,炖肘子,炖猪蹄,炖排骨,炖鸡,炖肉,蒸螃蟹,蒸海螺,葱爆海参,盐焗对虾,烤羊腿,烤鸭,酱牛肉……满满当当二十四个菜,恨不能一晚饭都给全解馋了,就问谁家年夜饭会有这么豪橫吧。

    其实,在刘家庄不止是刘之野一家年三十吃的这么好,其他家吃的也并不差。

    即使是没有刘之野家吃的那么夸张,但是简简单单吃上六个碗八个碟地,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了。

    这天晚上,一到了饭点,好像满村里都会飘出炖肉的、炸带鱼的香味儿。

    这比当妈的站胡同口喊小孩子们:“XXX回家吃饭啦!”更管用!然后小孩子们就立马散伙,一窝峰似地跑回家,看到的就是一桌子让人馋涎欲滴的年夜饭了。

    除夕之夜,花炮最响,响彻长夜,一直到黎明,有着驱除陈年旧疾辞旧迎新的古老底蕴。这种辞旧迎新,是人们之所以要过年的传统之意。

    从吃完除夕夜晚饭后,刘之野兄妹三就带着家里的几个孩子们去外面放鞭炮、放烟花等。

    这时候,村里的一些搁家里坐不住的孩子们,他们拿着各式各样的鞭炮早就出来了,满大街的放鞭炮。

    大部分孩子燃放的都是那1分钱5个的小红鞭炮,虽然响度不大,但是多个孩子燃放,那村里的鞭炮声就烘托了过年的气氛。

    如果说村里气氛热烈起来,那就仗着一些十几岁的大孩子来助兴啦。

    这些大孩子燃放的就不是那些小红鞭炮了,他们有的燃放1分钱2个的大一些的鞭炮,大家叫这些鞭炮为“钢鞭”,那响度可比小鞭炮大多了。

    有少数大孩子放二踢脚或麻雷子,这就是当时响度最大的鞭炮了。

    个别的大孩子敢于用手捏住二踢脚的上部点燃炮捻儿,燃放前,他们先问周围那些小孩子,“你们猜我敢不敢拿着放?”。

    小点的孩子们都会喊:“你不敢!”。

    这时候装逼的大孩子才“勇敢”地捏住二踢脚上端点捻儿,随着二踢脚从他们手中脱手而飞向天空并发出清脆的砰砰两声时,周围那些小孩子开始欢呼跳跃,高喊着:“哦哦,你真棒、真棒”。

    若是燃放那5分钱1个的红色粗圆柱体型的麻雷子,那些大孩子都会让小孩子们躲远些,还一再喊“小心别崩着”……

    等一帮小孩子见,刘之野兄妹几个搬出一堆堆烟花爆竹后,顿时兴奋起来,“快走快走,大伯他们家要放烟花喽……”

    每年这个时候,刘之野都要带着弟弟妹妹出来尽情地当放一会儿烟花,也许是为了满足上辈子的遗憾吧。

    他见一帮小孩子围了过来,就让弟弟妹妹给他们分些烟花爆竹一起放。可把这些小家伙高兴坏了,

    刘家买的花炮是多种多样,小鞭,小人花,二踢脚,窜天猴,呲花,花盒子……小鞭一挂,一百头、两百头或五百头乃至更多不等,长长的挂在竹竿上,用香点着,噼噼啪啪,炒豆儿似的,响成一片,落红一地,是过年时最富有年味儿的一幅年画。

    “小人花”,是一种很小的花,点燃之后,火花四射,不过,很快消失。

    “二踢脚”,是点燃之后,在地上响一声,蹦到半空中再响一声。二踢脚有大有小,大的有小孩胳膊粗,称之为“麻雷子”,得是胆子大的人才敢放。

    当着一列众人,胆大者故意把“麻雷子”拿在手中,用香火点着捻子,“麻雷子”从手掌心一下子动如脱兔般窜到天上,“砰——乓”连响两声炸雷,惊得众人拍手叫好。

    “窜天猴”,是一种礼花,长长的,燃放之后,火箭炮一样飞出,色彩缤纷礼花,在夜空中盛开一朵或几朵,此起彼伏,犹如四散倒垂的菊花。

    “花盒子”是一种把烟花、鞭炮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相互的功能整合一起,算是花炮的升级版。

    它像是多层宝塔,每放一层的时候,呈现出的礼花色彩纷呈各异,还会从中飞迸出一幅大喜字,类如福禄寿喜之类的拜年话。

    刘之野最得,就是买了几个9层高的“大花盒子”,那花盒子里绘有彩画,内含机关,一层层并非一般的花盒子只是单摆浮搁的热闹,彼此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它的一层层却是如链条一样,前后紧紧连接起来,就是一整出连台本的大戏,点燃之后,每一层纷纷升腾,一层落下的是戏里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和下一个场面犬牙交错一起,如层层剥笋,如环环相扣,如叠叠生波,最后是一团团灯火灿烂。

    那场面,别说被吸引过来的大人小孩子们都看呆了,搁到后世那会儿的人看到了,就是想想,也是分外绚烂夺目,令人向往的。

    果然,这放花放鞭炮还是人多热闹,刘之野兄弟几个跟小孩子们似的,也参入其中……

    ………………

    有人会问:“你们京城人吃完这个年夜饭该干嘛去呀?”

    老京城人答:“不能闲着,赶快准备去和面啊,揉馅啊,都弄好了,在十二点以前必须把饺子包好。”

    这饺子不是说,有多少馅儿有多少面都包了,不行!不能全包完。

    有人又问了:“这是干嘛啊?”

    老京城人会说:“这证明我们家有富余。”

    没有电视的年代,听一宿的爆竹,包一宿的饺子,也不会觉得无聊。

    刘之野一家人轮番讲古说今,每当这个时候,就是刘之野地单口相声的表演舞台。

    他是谁啊?后世那么多的故事那来改编一下,就能让这一家老少听得非常入迷。

    就连老爷子,听得也是津津有味,精神是越发抖擞。

    刘家人很重视守岁,从三十晚上到初一早上,老爷子不等到最后五更饺子吃完,他一定不愿去睡觉。

    所以,这一家人守岁直到天明,小辈们还不能就寝。

    等天天蒙蒙亮,一家人再去洗漱顺溜。

    刘之野带着小辈们去收拾干净利索了,然后还得给去长辈们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爷爷,孙子们跟您老磕头了,祝您老新年快乐,龙马精神,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爸,妈祝二老……”

    “大伯,大妈祝二老……”

    他身旁就是刘铁林、刘之若这俩弟弟妹妹,他们也跟着自家大哥说着同样的祝福词。

    等他们这辈的拜完,然后才是刘淑贤带着朦朦瞳瞳的刘文刘武

    “好好……来来每人一个红包,爷爷也祝你们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老爷子今儿个特高兴,不管大小,一人给发了一个厚厚的大红包。

    不用打开看,刘之野接过来用手一捏就知道,“嚯,这老爷子,今年是下了血本了……”

    从此每当初一,这一天是刘淑贤最喜欢的时刻,她们老刘家大人多,这一顿作揖磕头下来,就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

    刘淑贤今年,就是要上小学的人了(提前入学),打小她就人小鬼大的,知道钱是好个东西,可以买好吃的好玩的,当然特别高兴。

    小孩子们可最喜欢过年的了,

    当然刘之野地前世,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那会儿他恨不能离过年还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盼了。

    理由呢?吃肉?新衣服?吃糖?压岁钱?

    现在脑子回想起来,那时的压岁钱对于他的记忆,要是能有五元面值的,可是乐开了花够买多少鞭炮啊。

    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吃过初一的饺子,拜年仪式便悄然拉开序幕。

    刘之野,一如既往地领着家中的小辈们,穿梭于邻里之间,逐户拜年,沿袭着多年不变的习俗。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不论你身居何职,地位显赫与否,一旦踏入家门,便化身为家族中谦逊的小辈,遵循传统,逐一拜访族中的长辈,以表敬意与祝福。家家户户,门扉轻启,笑语盈盈,共话新春,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

    刘家庄再怎么变化,年味儿还是那么十足,渗透在朴实的街坊邻里间。

    在村里过年,甭管是原来的刘家人,还是新迁来的张家、李家、王家,都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融洽的像一家,见面一声声亲切地问候:“您,过年好啊!”

    当然,在刘家庄的重头戏就是,刘氏一族前来给老爷子拜年的情节。

    这一波波,连绵不断前来拜年的人群,直到日上中午才算结束。

    大年初一的正午时分,刘家是上下一派繁忙。今日,是刘家一年一度的盛大团圆日,各房各支的掌舵人,无论事务多么繁忙,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首于此,共享一顿意义非凡的午餐。

    这不仅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老刘家世代相传的温馨习俗,旨在强化家族成员间那份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让亲情在欢声笑语中更加深厚绵长。

    刘氏以及刘家庄未来一年或者多年的大事,都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给商议敲定出来的。

    有人说,这里才是刘家庄人的“最高权利机构”,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

    这里是一年一度的全族盛会,宗族成员汇聚一堂。平日里累积的矛盾与分歧,个人的不满与需求,均在此刻得以坦诚相告。

    无论是谁,有何不满,有何诉求,皆能在此畅所欲言。众多纷争与难题,往往在此找到了和谐的解决之道,为宗族的和睦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前文已述,现今的刘家庄已非往昔比。这个户籍人口尚不足四万,加上流动人口也不过十余万的小城镇,竟奇迹般地实现了近八亿元的年度生产总值,其背后,宗族间的紧密团结与齐心协力功不可没。

    刘家庄,如今是经济繁荣之地,万元户已成寻常景象,家家户户皆显富足之态。

    这里,变革之风席卷每个角落,工作稳定无忧,饮食丰足不愁,医疗养老有保障,子女教育有盼头。

    更兼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成风尚,邻里间和睦相处,道德之光熠熠生辉,教育之重深入人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只有过上富足的生活后,才会讲文明、遵道德。

    今日的午宴堪称刘氏一族年度最为盛大的庆典,仅宴席便连绵铺开,多达十余桌之多。

    受邀赴宴者,无一不是刘家宗亲与挚交好友,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掌勺的依旧是三叔公刘洪深,他携同众多弟子,而辅助的则是刘家一众干练的女眷。

    尽管食客众多,但场面却井然有序,没有丝毫慌乱,一切都被安排得有条不紊。

    正午时分一到,众人便准时围坐,共享盛宴。

    坐席是必须遵守规矩的,年龄和辈分最大的长者要坐主位,然后再依次坐。

    如果专门招待客人,客人可席于主人左右,另外还有主人专门请的陪席。

    请客吃饭对座位的安排讲究更多。安位,首先要确定主位。主位通常坐北朝南,不管方桌还是圆桌,正位都在正中。

    但是很多场合,桌子并不好分辨是朝北还是朝东,怎么来确定主位呢?以门为标志,正对着门的是主位。

    主位确定后,再按“尚右”即“右为上”的老礼儿,依次安排座位儿。为什么以右为上呢?

    “尚右”的老规矩从商周时代就有了,即以右边的位置为尊,室内以西为右,宴请尊贵的客人,要坐西面东。

    在饭桌上,只要坐下,就不要挪地方,一直坐到散席。

    老京城人认为,聚餐时的座位虽然是按长幼和辈分来安排的,但只要您坐下,就按《易经》八卦来定位了。

    这些定位,对人的运势来说并没有好与坏之说,但老规矩告诉你:定位后就不要再动了,如果您再乱挪位子,那就会乱了运势,倒霉随之而来。

    抛开所谓的运势说,从礼仪的角度说,在饭桌上乱挪位子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因为在原来的位子上已经占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后,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给他人造成困扰。

    即使原本这个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提前离席空出一个位子,也不能随便坐到空出的位子上,因为您影响了同桌其他人的就餐氛围,是对他人的不礼貌。

    在没有客人的情况下,作为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这样的规矩:吃饭就要老老实实在一个地把饭吃完,那种端着碗满处跑的,搁到过去那是“叫花子”要饭的。

    待老爷子在主坐的主位安然入座,宴会方才算得上正式拉开序幕。老爷子虽非村中最为年长者,却以其显赫的辈分傲视群雄。

    追溯往昔,他所代表的刘家一脉,乃是嫡系正宗,历经三百年风雨而不衰,其家族荣耀,可见一斑。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爷子曾执掌族权,担任族长之职,其威望之隆,无人能及,为村中人所共仰。

    刘之野已是老爷子的接班人,他早就被刘氏的族人们共同推举为“话事人”。

    在这样的场合,刘之野就坐在老爷子的右边,他也毫不推诿,率先起身,手执酒杯,朗声道:“来,让我们共同举杯,为长辈们的新年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轰”的一声,百余名族人宾客们应声而起,动作整齐划一,纷纷举起手中的酒杯,异口同声地喊道:“祝叔公、大伯……”声音响彻整个空间,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有幸被当成自己人邀请而来的“样式雷”、以及一些入户村里的学者、医学专家、教授们,此情此景他们心里面的震撼可想而知。

    知道他们刘家人团结,没想到团结直斯。

    然后,等他们纷纷落座后,早已等候的小年轻们,就络绎不绝的开始上菜了。

    刘家的这场家宴非常丰盛,不是标准的“二八席”,一些菜式还略做改动,增加了不少的好东西,包括天上飞得,水里游的。

    “二八席”八个碗菜和八个盘菜组成的,过去都是具有固定的菜式。

    比如用肉,均为猪五花肉,且全部用水煮后再过油炸(俗称走油肉)后制作菜肴。

    因此肥而不腻,酥烂爽口。八个盘菜包括四盘凉菜和四盘炒菜,用菜多以时令蔬菜为主,菜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可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二八席制作起来颇费功夫,常常需要从前一天开始准备食材,煮、炖、蒸、炸等繁琐的步骤,也在赋予了二八席特殊美味的同时,有了别样的意义。

    在过去,“二八席”是在婚丧嫁娶时才用来招待客人的大餐。

    如今,“二八席”在刘家已不再局限于婚嫁喜宴这一主题了。已被更多的用于婚嫁,会友,寿宴等等场所。

    老爷子一瞧上菜了,他主动第一个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鸡肉道:“大家先吃菜,酒咱们慢慢喝……”然后,在坐的其他人才开始纷纷动筷子夹菜。

    这是因为,甭管是出席宴会还是在家里吃饭,由谁第一个动筷子还是有讲究滴。

    一般有老人在的话,只有老人先动筷了,其他后辈才能开动,如果你先动块的话会不礼貌滴。

    老京城人在饭桌上讲究,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子是不准许动筷子的。

    如果宴请客人,通常由主人提议,客人先动筷子。如果是“官宴”,通常由饭桌上官儿最大的人发话。

    (本章完)


  (https://www.lw00.net/2544/2544025/11110709.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