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李想国这也是纯属灵机一动,眼下也没什么事儿,所以干脆就随便找了点活儿在空间里忙活起来。

  每次干活儿累了就过来检查一下。

  查过两次,结果让他挺满意的。

  面团完全没有酒味的存在,也在慢慢胀大着。

  这也证明在空间里发酵东西也没什么问题,以后要是弄了酒曲、酒药,在空间里酿酒或者做酒酿肯定也没问题。

  等到他准备睡觉的时候,面团也已经发到了原先两倍以上大小。

  撕开检查,面团里面布满了细密的气泡,还带着一股酵母特有的味道。

  揪下来一团单独装在一个碗里,留着当成老面。

  剩下的连着盆子收到空间,明天包包子吃。

  经过选育以后,没了乳酸菌的二次繁育,所以发好的面团不出意外地没了之前那种明显的酸味。

  李想国两辈子也没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是随便接种的酵母。

  这些菌种里面哪些对发酵有益,哪些有害他就真的不知道了。

  实际上,就算这两类菌种,也不是哪种都适合食品发酵。

  整个酵母属目前发现的菌种就有一千多种,其中不乏产毒、又或者产生难闻味道产物的菌种。

  当时筛选的时候,只要看到名字里有酵母和乳酸的菌种就都一股脑留下来。

  难免也会有些不适合发酵的菌种存在。

  甚至某些在发酵过程中有益的菌种,也全都被他当杂菌给清除了。

  所幸发酵的结果不差,想来留下的酵母里面也有产香的酵母菌。

  也不知道时间长了这比例会不会变化。

  如果自己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又或者花时间继续分离筛选,将每种酵母菌都独立培养出来。

  最后根据不同场景重新复配酵母配比。

  再经过造粒、干燥,就能当成商业酵母粉来生产和利用了。

  事实上商业酵母生产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流程。

  当然,自己这土路子离着商业化,还有大段路程要走呢。

  菌种的纯度能保证,但是合适的发酵进程,怎么保证产品中酵母的活性,保证酵母菌不会退化……

  哪儿样都不是拍脑门儿就能解决的。

  *  *  *

  早上起床,照例去买了包子,不过这次他也只买了两个。

  都怪胡同里那家肉铺也开了几十年,一直都是延续着旧时的习惯。

  每天早上,他们都去豆腐巷买猪,然后弄回来自己杀。

  所以这个点儿肉铺没开门,要不然他就直接买肉自己包了。

  早饭之后,照例打扫卫生,然后看书。

  看得腻了就去继续清理园子。

  只不过天愈发的冷,这活儿自然更不好干,没一会儿就觉得冻得手指都疼。

  他也不急,反正能清理多少就清理多少,不行剩下的等着来年开春儿再弄也无所谓。

  自己也只是开出片园子做幌子,不指望这玩意儿吃饭了。

  也就是这是在城里,反倒束手束脚。

  要不然点上一把火烧荒,用不多久就能弄得干干净净,更是能把那些枯草和地表的虫卵之类的东西清理一下。

  哪儿还用得上这么一点点用刀割。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看时间发现肉铺应该开门了,李想国也停下手来直接出门去了肉铺。

  他去的时间刚好,肉案上面刚分割好的猪肉还冒着热气。

  这头猪看上去挺肥的,起码也有三指膘,李想国干脆买了一块差不多十斤的后鞧肉。

  又买了一条五花肉。

  肉铺里还有活鸡活鸭卖,虽然有些动心,不过琢磨了下,李想国还是放弃了买几只的想法。

  为了养的话,等着春天了再去农贸市场,又或者是庙会之类的地方去买鸡苗鸭苗更合适。

  这种买来的鸡鸭,就算养了也不一定能下蛋。

  毕竟能下蛋的,哪儿有多少人舍得卖?

  万一太老,炖起来也太费时间。

  把肉放回家里,他又骑着车子出去转了一圈。

  回来时候,他的自行车上多了一套石磨,外加着大大小小的几个竹子编成的筛子。

  车把上面还挂着酱油和醋瓶子。

  他买的不是那种大的石磨,磨盘直径只有一尺多。

  说起来,如果只加工他自己吃的粮食,这么大的石磨也足够用了。

  真的想大批量加工,以后完全可以考虑弄个碾子和碾盘放在院子边儿上。

  除了这个,空间里还有一个从信托商店淘换来的紫铜药缸子。

  像家里的这些调料,量大的可以用石磨来磨,量小的就可以用药缸子捣碎。

  将辣椒皮都下锅,小火慢慢烘出香味,然后放在石磨上面打成辣椒粉存起来。

  把石磨清洗干净再拿出来一半的花椒、大料和陈皮同样都磨成粉。

  每样少留了一点儿,剩下的全都拿了草纸包起来放在空间。

  零零碎碎的东西太多,有些还要剥了种子留着种。

  所以这一忙活就到了下午。

  拿过来后鞧肉,切下来差不多一半。

  用刀把猪皮剔下来,收进空间里,等着多了留着做成皮冻。

  又或者加进去一点儿胡萝卜、黄豆什么的,做成四九城传统所谓的豆酱都没毛病。

  实际上,后世即便是东北,尤其是酒席或者饭店里自制皮冻时候。

  为了追求透明度,也喜欢在猪皮汤里面加些琼脂。

  然后切一些碎肉在里面,实际上这就跟肴肉有几分相似了。

  甚至有些还会在这皮冻里面加些酱油什么的,就跟四九城的豆酱又多了几分相似。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得出来,中餐在一定范围内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你能说川蜀的大刀白肉、沪上的白切肉和东北的蒜泥白肉,能有多大的差别?

  很多东西说是啥啥菜系,听着挺像那么回事儿。

  刨根问底,到了最后,其实不过都是全国人民都在吃的家常菜。

  就算不吃皮冻,也可以把皮冻熬好冷却以后切碎,混到馅儿里做灌汤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把肉切丁,葱切段和在一起剁碎。

  再把面取出来,揉面二次醒发。

  再加生姜水、酱油和花椒粉,将大粒盐碾碎同样加水化开拌馅儿。

  起锅烧水,开包。

  面发得够充分,所以他也干脆包够一锅就直接热水下锅开蒸。

  不过家里没有专门的笼屉,所以也是蒸了三锅才完事儿。

  香浓可口,虽然比不上之前买的包子,不过至少也证明了自己做这个的可行性。

  说来,万一以后跟何大清或者傻柱关系处好了,让他们帮着改进下包子馅料总没问题吧。

  毕竟他家几辈子都不会再卖包子了,那配方留着能下崽吗?

  斜眼笑……


  (https://www.lw00.net/2557/2557579/1111092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