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小说免费阅读 > 第200章 仙宫秘事与乾坤稳固!

第200章 仙宫秘事与乾坤稳固!


他瞪视着朱林,眉头紧锁,旋即拂袖怒喝:“荒唐!你这是要将自己往死路上逼吗?你这小子,虽然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得知这些官员的底细,但倘若你真的付诸行动,杀掉一两个贪官污吏或许还能侥幸过关,可若是为了敛财而揭露更多人的罪行,就算我身为太子侍读,怕是也保护不了你!这官场险恶,远非你想象中那么简单!”

  “兄长……”朱林欲要辩解。

  “罢了!”朱标肃然看向他。“既是兄弟,即便不是同宗同源……咳咳……纵然你再胡闹!你也永远是我的弟弟!修建青龙门之事我也有一份责任,荣辱共当,成败同负。虽然我只是太子侍读,但太子对我极为倚重,我说的话就如同他亲自下令一般。几百上千万两灵石虽是巨资,但我们仍有其他更稳当的方法可以筹措,你呀,最好别再去涉足那些歪门邪道。”

  “兄长……”朱林身上忽然一阵寒毛竖立,内心颤抖,眼眶里甚至涌出一股隐忍的热泪。

  他凝望着大哥,心中涌现出一股想要痛哭的冲动。

  “林弟!”朱标语重心长地道。“身为太子侍读,作为你的兄长,自然是希望你能尽量远离商贾之事,专心在国子监研习大道经籍,将来步入朝堂为官,我们兄弟共同开创大明盛世!你既建有青龙门这般丰功伟绩,又掌握了铸造高级法器灵炮的无上神通,将来在朝中还有我和父辈魏国公等人的鼎力支持,就算位列内阁拜相,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嗯。”

  “这朝廷之事,远比你想得更为纷繁复杂!尽管如今的大明王朝刚刚创立,官员间的势力尚未根深蒂固,但这自古以来的官场法则,始终存在。至于以敛财为目的残害官吏、祸及百姓之举,乃是江山衰败之兆,岂可在今日这蓬勃向上的王道盛世施为?”

  “嗯,兄长,小弟明白了。”

  "你要修建这青龙灵城,便放手施为,有我和父亲在背后全力助你,金银之事无需挂怀!我明白,你为了这座青龙灵城已投入了百万枚灵石之巨,这笔巨额开销,作为兄长,我会为你妥善记载!待青龙灵城建成后,顺利收取灵税,那时这些灵石定会本金加灵息尽数归还于你!此言,我朱标立誓!"

  "兄长……"

  朱林紧咬下唇,对这般深情厚意的言语,他生平第一次感动得无言以对。

  朱标的面容之上敛去了肃穆之色,手搭在朱林肩头,笑意盎然地道:“你这少年郎啊,年纪轻轻思绪万千。然而人之精力有限,能够一心一意完成一件事情就已经难能可贵了!罢了罢了……咱们暂且莫提这青龙灵城借贷之事,如此继续谈下去,怕是要等到天边破晓了,我差点忘了正要告诉你的重要事宜。”

  说着,他笑容满面地拉起朱林走向案牍之前。

  朱林未再提及此事,大哥既然不再提起,他也自然闭口不言。然而,当他走到那堆叠如山的卷轴前,目光落在最上方题写着“天机密令”的两个字上时,眉头不由得微微皱起,转头望向大哥。

  “看出来了?今夜,咱俩兄弟就共同负责处理这二十余份天庭奏折。”

  朱标随手抽出最顶上的一份天机密令。

  “兄长。”朱林满面困惑,“您真的仅仅只是太子殿下的伴读么?”

  那些奏折,实乃国之重宝。大明初年,有权撰写天机密令之人众多,每日皆有大量的奏折递送进皇宫之内。即便一方县令,只要有所禀告,也可直书奏折呈于洪武大帝面前。

  然而,正是因此,别看书写奏折者官职有高低之分,但真正能阅批这些奏折之人唯有帝王一人。

  然而朱标身为太子殿下的伴读,何时竟有了阅览并裁处大明王朝臣子奏折之权?

  朱标轻轻摩挲着手中的天机密令,笑道:“你忘了,如今太子殿下正是代理国政之人?照理说,大部分奏折应当由他亲自审阅处置。只不过,太子殿下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勤勉,偶尔也需要外出游历,释放心境。近月来正值新春初始,太子殿下已经离京外出。而我,作为太子殿下最为倚重的伴读,自然需在他缺席之时代为处理政务。更何况,我们所做的仅仅是提出建议,最终如何处置,还需待皇上下达裁决!”

  “不会吧,这些奏折……皇上看过的?”

  朱林又是一惊。

  “那是自然!”朱标肯定地点点头,“太子殿下不在,朝政自是由皇上亲自主持,我们所为不过是替皇上分担些繁琐之事罢了。”

  “原来如此,这就相当于未来将会出现的内阁制度了。”

  朱林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低声自语。

  虽然胡惟庸已被抄家,但他并未如同历史上的结局那样被斩首示众,皇帝也未曾公开宣布废除丞相一职。所以,直至此刻,在洪武十五年后的那个以内阁首辅为核心的明朝内阁制度,依然没有丝毫萌芽可见……

  这些天书玉简并非皇子殿下或是洪武大帝正在亲自参悟,寻常人难得一窥其详。

  难道?

  他蓦然震惊地望向身边的朱标,心中暗忖:自己和兄长此刻所做的,莫非正是数年后仙朝中枢体制初现雏形的先兆?

  朱林胸中翻涌,满是激昂与振奋。

  不错!

  原来自己竟真正地介入到了这大明仙朝的核心决策之中,参与到这关乎天地法则与凡人生死的仙国大政之中!

  只是——

  “兄长,你身为皇子殿下座前的经师,处理这些秘事自是有权,但小弟我只是凡尘中的一介散修,这般深入参与裁决天书玉简上的政务,恐怕……不太合适吧。”

  朱林轻抚下颌,深思熟虑地道。

  “哈哈!”

  朱标瞥见他的忧虑,爽朗一笑,“贤弟,从相识至今,何曾见过你畏首畏尾?如今这辨析天机、断定天命之事反而让你犹豫不决了吗?”

  “兄长啊。”

  朱林走向茶几,替二人各斟一杯灵泉,放置于面前,无奈地苦笑回应:“兄长你可别拿这个开玩笑,这哪里是简单的断章取义?分明是关乎仙凡两界存亡兴衰的重大之事,万一小弟判断失误,那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

  “无妨。”朱标挥手一拂,“兄长我行事向来谨慎,既然让你一同研阅,你就安心随兄长共议便是,即便此事泄露出去,亦无需惧怕半分。”

  说着,他接过朱林递过来的灵泉,浅尝一口,口中微温的气息拂过,他望着窗外虽然隔窗而立,仍能感受到那深夜的森寒。

  他语重心长地道:“贤弟,你说得没错,那些天书玉简上的事务大多牵扯仙凡两界的生存与发展,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掉以轻心。今年冬日尚且不算极寒,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天气,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

  “我们身为仙廷高层,更应当忧念天下苍生,深知民间疾苦,以此审慎断定天书玉简上的每一件事情。”

  说完,他又转目注视着朱林。

  朱林同样严肃地点点头,尽管兄长在仙廷内并未位居显赫之位,但鉴于他们朱家乃是皇家血脉的分支,朱标的这番言论确实言之有物。至少,他并非那些只顾享受富贵而不问民间疾苦的世家子弟。

  “兄长。”朱林感慨道,“黎民百姓的生存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奋斗,然而对于朝廷而言,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不懈努力,才能让这天下众生远离饥寒之苦,过上更好的日子!有兄长这样的贤士辅佐仙朝皇子殿下,相信百姓们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这小子!”

  朱标笑着指向他,“嘴甜得很,但这话说得的确在理,好吧,咱们兄弟就一道助皇子殿下修炼大道,共谋仙朝繁荣稳定吧!”

  说着……

  朱标袍袖轻挽,迈步走到书案之后,手指向了旁边的太师椅示意。

  朱林依言坐下,目光紧紧盯着朱标自书案上拿起的那一卷厚重的天章玉牒。

  此玉牒非比寻常,唯有仙居紫禁城的帝君太子才有资格亲览。

  身为穿越者的朱林,固然心怀壮志,却也未曾料想到自己竟会如此迅速地接触到来自大明仙朝这般核心秘要的天章。

  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咽喉微动,抑制不住手指轻微颤抖地触碰到那玉牒边缘。

  "此乃帝君专属的天章,朕命你阅览,有何见解?"

  朱林指了指自己,得到了朱标的首肯后,才缓缓接过那卷天章,翻开细读其中的内容。

  天章文字繁复,记载详尽,最后署名为中都凤阳府仙督李知远。

  文中,李知远请求将中都祖陵护法仙兵的数量由原本的一千八百名增至上古神数三千六百名,以此昭示仙皇的仁德与神圣威严,供天下众生膜拜效仿。

  "贤弟如何看待此事?"

  朱标问及。

  "如何看待?我又非探案奇才李元芳,能有何高见?"朱林略感无奈,收起天章,含笑回道:"兄长,此事关乎皇陵,实乃仙皇圣意所在,便是太子在此,亦难定夺分毫。"

  自古以来,在神州大地,人们崇尚衣锦还乡,而朱元璋从一个漂泊的仙僧一跃成为今日的天子,仅仅二十余年,便如巨龙腾飞,成就非凡。

  凤阳自洪武三年被册封为中都,如今成为了唯一伴随帝都的存在。更有甚者,朱元璋曾欲将凤阳打造为仙都,虽然因诸多变故未能实现,甚至连原计划设在凤阳的"仙尹"官职,最终也被降格为知府之位。

  然则,凤阳毕竟是龙脉兴起之地,此事究竟该如何处置,还需参照皇家意愿,他人无论言多言少皆不宜过多置喙。

  然而,朱标朗声一笑,挥挥手道:"贤弟,既是我俩肩负着审阅此类天章并提出初稿修正的责任,怎能轻易推诿?总归要给出些见解才是,至于最终如何决断,自然取决于仙皇。”

  "的确如此。"朱林应声道。

  "那么你认为,是否应当将中都守陵仙兵增至三千六百人呢?"

  朱标继续询问。

  朱林思虑片刻,眼珠一转,道:"兄长,在下斗胆直言,皇祖陵确为皇家圣地,展示仙皇之仁德孝行,固然是对的。只是在我看来,现今的一千八百名仙兵已然足够壮观,若再扩充至三千六百人,未免有过度消耗仙界资源之嫌,不过是多出了千余张靠仙粮维生的仙口而已。"

  "哦?这么说来……"朱标眼神微眯,似是在细细品味朱林的话语。


  (https://www.lw00.net/2607/2607300/11110902.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