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脚印浅浅 > 第17章 工友

第17章 工友


飞逝和忙忙碌碌的技术工作中,时间很快到达了一九九六年夏季天气,在公司工作中,也结识了很多各具情感的工友,这其中几位同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是江苏镇江籍的男工友,时任公司塑胶部模房主管,大名叫杨鹏,年龄四十出头。此人虽为南方人,但工作和工余的作风,有股北方人豪爽性格,工作态度非常实在,尤其是对待涉及技术问题,更是认真。后来,逐步接触和工作交往中,了解了他,学历虽不高,但悟性很高,十几岁就来这公司塑胶部,从学徒工做起,加工中的车、铣、刨、磨和钳等操作,样样精通,而且对待塑胶成型中模具结构,和成型过程更是称专家级。他虽在公司不能算是什么高层,但在所负责领域技术口上,话语权就是权威,而且对待任何人,都没有摆架子,耍傲气的作风,这点在员工、各级领导和其它部门间,口碑非常好。平日里,很多生产装配中的产品问题,来自于模具或注塑工艺过程的环节较多,所以处理问题角色的我们部门,和他主管的部门,交涉机会自然比较多,一来二往,打交道会合频繁。我所掌握的原则,就是能说明白的,就电话交流,但更多,还是去他所掌管的模房,及办公室现场讨论,最初,由于自己在这行业实际经验比较欠缺,处理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和他去分析问题的所在,等问题搞明白后,再与他商定,下一步修整模具或改进注塑工艺过程的方法,这样回办公室,才稳妥地发出修改通知单给他们。这些程序走完了,后经罗主管、老朱和他们部门会签的通知单,过程也就一路绿灯,也才能对任何领导们盘问,做到心中有数,和对答如流,所以,我们这样的合作,非常愉快。

  后来,我反思和总结了这样的过程,觉得首先是在问题出来后,作为布置实施,或下达任务的我们,首先,沟通和协调在先,让他和他们的同事,并没有觉得我们是技术上级部门,减少消极的对抗因素,在问题分析的最初,就把他们纳入到我们的方案分析和最终处理思路中。另外,工作中也很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做到了充分尊重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人往往都是这样,你敬别人一尺,就能赢来别人对你尊敬一丈的效果。还有一个情节,就是由于自己大学,是在南京读的书,所以我们除了工作交往外,更多的是,有了他们那里的生活过程和共同话语,这点在我和他交往中,能觉察到细微。因为,有几次我们部门后来的新同事,同样类似的问题的解决,都觉和杨鹏交涉比较难缠,其实,我觉得他们更多,可能是没有摆正好自己的位置,而招致了他们的技术性刁难和不快。也许,是我们部门领导也察觉到了此点,所以后来,大凡棘手或别的同事难办的交涉,都会临时吩咐我去,或我陪同他们去与模房与交涉,而每每这样的事情,也都能让我给顺利解决。所以在我们部门内,上至主管下至同事、工友都喜欢寻求我的帮助,这我在心里也觉得特有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本部门的人脉和位置也很稳固和健康,工作中,基本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前后左右的关系,也做的很是和谐,各阶层和年龄段的,都乐于和我交流,我在这里的工作、生活和工余,也很是开心和幸福,每天的工作,都象清新早晨空气一样,新鲜。其实,从和杨鹏的交往中,我总结和得到一些体会,那就是,只要你尊重了别人,也就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际关系,如果再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又会集成他人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困难,反过来,又会健康的促进自己工作前行,最终在自己、他人和做事情方面,形成良好互动和循环,这是我与杨鹏相处中的深刻体会,融洽的关系,在你的周围能制造出更多良好氛围,所以,多年后我还在内心,总能想起杨鹏的影子,这种交往方式,深深的影响着我日后与人交往关系,尽管,时经尽迁,但风格依旧,我要深深感谢,杨鹏给我的启示。

  另外一位工友,是我们部门,名字叫胡军,当时三十岁出头,也是南方人,高中学历,工作也是从学徒做起。他在我们部门负责新品开模前样本产品的制作,香港管这叫模板大师傅。刚进公司在老厂房的时候,我们在一间办公室工作,有些手板的制作,经常请他帮忙,他是乐于助人的同事,后来,等我搬到新厂区后,他的办公位置,就在写字楼后面的专门样板房,那里,有清晰和整洁的办公区和专用操作间,但他管理建制,依然归属我们部门,逐渐的,部门也给他配备了几位徒弟和一些先进的做样板设备,香港设计部的许多手板新品,和改造工作也转移到他那里,还有,就是以前很多我们要亲自做的手板,也转由他们解决,这样打交道的时间,和机会反而更多了。除了个别“钉子”问题,他亲自上手外,大部分的操作,他都交由几个徒弟去处理,而他更多的,是过程督导和解答他们的制作难题。在最初我进公司的时候,由于在内地都做的是写写画画的案头技术工作,很少去亲自操作机床和工具制作,后来自己的动手方面,从他那里学了不少,诸如分解、粘胶和精细打磨的钳工方法,而他在工作的时候,也不放过愉快的交谈机会,往往是工作也做了,聊天也乐了。时间一长,彼此和好朋友一样,也多次去外面,吃吃喝喝。他招收徒弟的标准,也是对他的脾气和路子,经过几轮的淘汰和筛选,在他自己板房中,也多了很对性格的工友,所以后来上班,除了工作必去他那里外,也会利用想“偷懒”和空闲的机会,去他那里,把自己和他关进他那个小屋子,闲谈和吹牛!总之,从这个工友的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坚韧不拔的亲临作风,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相信数据和推理,逢事和改进,总要做样板和手板来验证,有道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点在他身上,体现的活灵活现,我后来也不自觉受到他的感召,理论分析固然重要,但实践有时候胜过推理,往往能排除很多干扰因素,结论也来的更直接,从他那里,受益颇多。

  还有一位,让我记忆深刻的工友,就是后来公司成立企划部时,招聘进公司的陕西籍老乡,咸阳杨凌人,叫高西平。此人,是文科毕业,当时二十七岁的小伙子,一米八八的身高,鹤立鸡群,业余特长,篮球和搏击,体格很是结实和强健,留一头平顶短发,很是fashion,性格带有西北汉子直率、倔强。我和他的交往,是始于在胡军手板房里见面并开始的。因为他先与胡军相识,也是闲谈到板房时候,才得以他们之间的彼此互通、介绍和相识。在得知我们彼此是老乡时,我们的关系,一下就拉近了很多。随着工作中见面机会的增多,也逐渐了解到了他一些身后的故事。这家伙,家境比较好,父母在西安杨凌区,算双职工家庭,他现在的女朋友,也是陕西人,目前在东莞塘厦工业区一家电子厂打工。在来东莞之前,在家的时候,他父母反对和女朋友交往,他们一气之下,就双双南下打工,以示回避父母反对和干涉交往。随着公司文体活动的开展,写字楼每次都是几个部门联合组队,特别是当年秋季的篮球联赛,他几乎是我们当仁不二,绝对挑大梁人选。当时,我们部门我、陈立,还有陈显新,及电脑部的两位同事,再加上财务和报关部的几个男同事。我们的队伍,在当年能拿下个亚军,高西平立下了汗马功劳,每场比赛下来,他在我们队的得分占四分之三左右。他在场上的规范动作,和虎虎生威的表现,令人振奋和赏心悦目,从那次比赛后,大家就给他起了外号叫“盖子头”,原因是他打球的盖帽风格,和他自己鹤立鸡群的发型而得名。从他身上,看到的是年轻人的朝气,和积极向上的表现,他平日的工作中,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这点风格,也经常得到他部门主管领导的褒奖和赞许,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往。后来的一段自己的经历也和他的牵线搭桥,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后话再提。

  还有一位女性的部门同事,也给我印象特深,那就是我们部门的办事员,阿清,广西人,也算是公司的老员工级别。平时部门的外事接待、资料收发、部门通知,和外出约车等等内务,基本都是她来牵头忙乎。她虽然学历不高,但最大的优点,就是人腿脚勤快,性格和蔼可亲,部门只要有需求帮忙的事情,大伙都喜欢和她交流,当然,对待领导的指示,她也很是精心的去安排和执行,常年的努力,和秉承一贯的勤勉作风,赢得了部门,乃至公司各兄弟部门的好评。谦逊、乐观、轻快和干工作雷厉风行,是她最大的优点,工作虽然大部分,都是走走送送的差事,但多年她的坚持,和一贯作风就真的很难得,所以我们平时也很尊敬她,而她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位部门的同事,特别是在考勤上,也很体谅同事和工友的个人感受,她是一位管理部门后勤,和服务的好手。

  除了这几位同事外,其他的工友,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工作作风,比如陈立工作责任心强、陈同事,虽然节奏慢但工作很细致、阿岚同事性格开朗工作认真、谭同事虽腿脚不方便但做起事也是毫不拖沓且勤于学习、后来招进的资料员虽然有序欠佳,但很能倾听大家的建议……。

  总之,我们部门,这个团队凝聚力很强,在部门主管和老朱的率领下,公司内部的技术优势,和权威性还是得到首肯的,大大小小技术问题解决,都会看到我们参与的影子,而往往最终的评判,和画句号也是由我们部门参与和主导,所以公司高层,是相信我们话语权的。从全部各部门层面看,我们部门个人平均收入,应该也是排公司前茅的。


  (https://www.lw00.net/2717/2717667/1111101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