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最新 > 第6章 “岭南歌后”-15

第6章 “岭南歌后”-15


在香港回归前夕,“岭南歌王(歌后)争霸赛”落下了帷幕,陈晓娜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岭南歌后”的桂冠,孟凡虽然不能如愿获得“岭南歌王”的称号,只取得了季军的成绩,但也是为“大成唱片”赢回了不了脸面。

  如果不是冷心洁那样折腾,“大成唱片”的收获不仅于此,所幸最终保住了陈晓娜“岭南歌后”的这块王牌,这对于“大成唱片”在今后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按主办方之前公布的方案,摘得本届“岭南歌王、歌后”的歌手可以亲临香港,参加回归前夜由香港艺人协会主办的庆祝歌会,陈晓娜和孟凡都在受邀之列。

  在去香港的前夜,蒋少卿召开了一次股东会,现在的“大成唱片”早已不是蒋少卿一人的了,沈青妮、周翰林、匡世杰、陆春莺、钱碧尘、聂青风,包括陈晓娜都进入了股东会。

  蒋少卿觉得,随着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大成唱片”早就不再是自己和周翰林个人的专属品了,公司需要中坚力量的加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做得更大、更强,事实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不管是后来加入到电影圈,还是南海资本的合作,各位股东在蒋少卿的带领下,心无旁骛,这才有了“大成”今天的商业格局,蒋少卿想把这个格局放得更大,只有这样,才能令所有跟随他的人不会失去信心。

  召开股东会的动因是因为蒋少卿观察到一个现象,他发现内地流行音乐的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是他在春节时回北京所观察到的。

  九七之前,内地的娱乐圈,主流市场还是在广州,主要是因为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音乐人、制作人、歌手,以及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的兴起得益于香港的地域便利,这对于内地的娱乐市场来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在于,能为内地快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坏的一面跟九七回归相关,回归之后,香港艺人北上的群体会越来越大,与内地市场的融合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是时代发展趋势,任谁也无法逆转。

  蒋少卿还看到了一个现象,广州的唱片公司随着九七的临近,数量正呈倍数增长,这不是个好现象,大量的资本介入这一产业,虽然可以为这个产业带来动力,却也会给这个产业造成负累,像倪天昀、叶满森这样的投资人在广州的唱片业比比皆是,他们不是冲着发展唱片业来的,而是别有用心,这样的市场是病态的,早晚有一天会迎来一次大洗牌。

  蒋少卿对于自己的“大成唱片”充满信心,他相信市场无论怎样洗牌,“大成唱片”都会屹立不倒,更何况自己以及整个团队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要想“大成唱片”成为全国的市场顶流,仅有南方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在广州娱乐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内地有两个城市也正在悄然培育市场,一个是居于东部的上海,另一个则是一国之都北京。

  上海发展娱乐业有着天然地优势,建国前,上海就是全国的娱乐中心,几乎国内顶级的明星都聚集在上海,无论是电影业还是唱片业,巨头也都在上海,正因为这样,上海在建国后才有了上音和上戏,这都为上海打造全国娱乐之都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上海居于浙江和江苏的交汇处,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之心。改革开放之后,江浙沪凭借沿江靠海的地域优势,经济实力逐年攀升,大有赶超广东之势,再加上浦东新区的设立,再次将上海推向了时代的潮头,也成了资本投资的福地。有资本的加持,再加上已有的人才储备,上海再次成为内地的娱乐中心只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对于蒋少卿来说,他所看重的并非上海市场,他相信上海将来可能会成为全国的娱乐中心,但是他更相信,未来的内地娱乐市场一定是三分天下的格局,广州因为现在打下的基础,一时间是不会失去中心位置的,上海只要有资本的介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非难事,只有北京,需要自己花一些精力好好筹划。

  蒋少卿回到北京时才发现,这几年在北京早就形成了浓厚地行业氛围,这得益于这几年北电、中戏、北音的快速发展,再加上首都这个身份,令许多资源快速向北京转移,加上央视近些年举办的“青歌赛”越来越受到行业和歌迷的关注,整个北京早就有了娱乐圈的雏形。

  其实,早前沈青妮就提醒过他,注意观察下北京市场的动向,当时蒋少卿满脑子就是想在香港扎一面“大成”的旗帜,精力上完全顾不上北京。作为生于此长于此的北京人来说,蒋少卿也想回归北京,他自己也意识到,在此之前对北京存在了刻板认知,总觉得首都是个肃静的地方,跟娱乐业应该搭不上边,此次回来,却让他彻底打破了自己的这种认知。

  北京的娱乐圈已经在他攻破香港市场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

  与广州娱乐业的发展不同,北京的娱乐业没有参考或复制港台的模式,更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是像北方地域特点一样,野蛮、自由地发展开。当南方人沉浸在情歌氛围之中时,北方人却在自由的摇滚中成长着。

  这些年,北京娱乐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三里屯、工体以及后海一带,大大小小的乐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蒋少卿在沈青妮的带领下,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将所有乐队的驻场走了个遍,也就是在那一刻,他对沈青妮有了新的认知,觉得妻子并非之前所认知的那样,身子弱不说,在事业还不能帮助到自己半点。

  其实,蒋少卿对沈青妮的认知从孟凡到“大成唱片”之后就已经有了改变,只是那些改变远不及此次返乡,他甚至开始与沈青妮探讨起北京娱乐业发展动向,沈青妮很多观点令他耳目一新,蒋少卿从内心里感觉到,自己似乎脱离北京这块土地太远了。

  对于北京市场,沈青妮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抛砖引玉,真正触动蒋少卿的是两个人。

  第一个是何浩天,蒋少卿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人,原本是可以和陈晓娜一样,在他的推动下成为令人羡慕的明星,但是在《星空》之后,他就单方面提出了解约,他给到蒋少卿的理由只有一个,自己想做纯粹的音乐,不想披上商业的枷锁。

  蒋少卿很能理解他的想法,但是作为一名商人,他又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宝贝。从销售数字上来说,《星空》超过了当时绝大多数男歌手的销量,而何浩天也很容易成为一匹令同行羡慕的“黑马”,但是这些都没有留下何浩天,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这孩子那颗驰骋疆场的心。

  为这件事,当时蒋少卿纠结了许久,按正常解约,无论哪方面单方提出,都要向对方支付一大笔赔偿金的。蒋少卿知道何浩天的家庭情况,更知道这孩子内心的干净,他不想因为那笔赔偿金而结束了一位歌手的前途,最终还是忍痛割爱放何浩天离开了“大成”。他还清楚记得,何浩天在离开“大成”那天,转身对自己深深鞠躬的情景。

  事隔多年,没想到会在工体一家酒吧遇见何浩天,这让蒋少卿多少有些感慨。

  台上的何浩天正唱着自己的歌,是沈青妮最喜欢的“工体歌手”之一。在这里的歌手大多不会与任何公司签约,他们会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里演唱自己的作品,酒吧会根据上座率来与他们分成,这也是“工体歌手”唯一的经济来源,不管多受欢迎,所赚钱两不过能解决方寸之所和一日三餐罢了。但是很奇怪,即使是这样,“工体歌手”依旧会坚守在原地,或许这就是他们所言的“理想”,人为了“理想”是需要牺牲和付出的。

  不管是创作还是唱功,何浩天都是进步很大的,与《星空》相比,成熟了许多,但也少了许多当初打动蒋少卿的东西,那种青涩感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洒脱,早已被现实褪去。此时,在蒋少卿的眼中,何浩天已经不再是那个唱《星空》的少年,唯一令蒋少卿感到欣慰的是,何浩天身上的那种干净还在。

  让蒋少卿意外的是,沈青妮与何浩天却似老朋友一般相熟,当何浩天重新站在自己面前时,何浩天的第一句话居然是:

  “蒋总,世界真小,没想到我最喜欢的青妮姐姐居然是你的妻子!”

  这个时候蒋少卿才知道,沈青妮为什么一直呆在北京,任凭自己怎么劝都不愿意迁至广州了。

  何浩天告诉他,不仅自己,几乎工体所有的驻唱歌手都认识沈青妮,“青妮姐”是这些歌手对她的集体称谓,是一份认同,也是一份尊敬。

  这些年,当蒋少卿拼尽全力在广州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时,沈青妮却在北京为他广结善缘,之所以会被“工体歌手”们尊称为“青妮姐”,除了沈青妮等人温和的性格之外,不管是谁,但凡是遇到困难,只要被她知道,不管对方是谁,她都会出手相助,并且从不会主动追讨。她的资助,成就了很多优秀歌手,这在“工体圈”早就成了佳话。

  再说另一个人,叶满森。

  在与“大成唱片”较量战败后,他原本是想结束掉“生森唱片”的所有业务,专心回到香港经营传统行业的,戴希萌的一通电话让他义无反顾地飞到了北京,没多久就把整个“生森唱片”迁至北京。

  原本,叶满森手握戴希萌在广州唱片市场是可以杀出一片天地的,无奈,孟涛与徐前进之争差点葬送了“生森唱片”,幸好后来发现了徐前进好赌,之后踢徐前进出局,才稳住了阵涛。

  一番内耗,“生森唱片”却失去了市场机会,虽然戴希萌的第一张唱片市场反响还不错,但是内耗令戴希萌对公司失去了信心,再加上那时正好北京的朋友打电话来邀请她回京组建乐队,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当戴希萌把自己打算回京发展的想法告诉叶满森之后,叶满森并不同意。戴希萌告诉他,自己已经决定的事从来就不会有人可以改变,即便是要赔钱给公司,自己也是要离开的,再加上公司经孟涛和徐前进这么一折腾,大家早就没了斗志,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叶满森虽说是个商人,但也是个至情之人,他欣赏戴希萌,不然当年也不会替她出头摆平吉他手。从商人的角度来说,他又不能就这样放掉戴希萌,毕竟自己在她身上投入的精力不小,虽说那张唱片也让他小赚了一笔,但是还是不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亏空,再加上叶满森当时手中的牌不多,孟涛后来也签了一些歌手,但是在他看来都是些平庸之辈,成不了大的气候,唯有戴希萌,能扛起“生森唱片”这面大旗。

  叶满森也知道,去意已决的戴希萌再也回不到过去,即使留下,也只是继续耗尽双方的所有,最终他损失的是钱,戴希萌可能就是整个人生。

  叶满森是有佛心的,最终他作出了和蒋少卿对何浩天一样的结果,象征性地让戴希萌赔了公司一块钱,之后就放她回京了。原本他以为与这姑娘的缘分就这样散了,却没料到一年之后,戴希萌打来电话,邀请他携“生森唱片”北上发展。

  戴希萌回北京后,迅速与朋友组建了一个乐队,并在工体选择了一家规模不错的酒吧作为驻唱地,“生森唱片”的那张专辑在他们与酒吧谈合作时加分不少,也让他在“工体圈”快速建立了乐队的名号。

  当初戴希萌给叶满森打电话发出邀请时,是因为戴希萌通过“工体圈”已经能感觉到北方娱乐业正在加速成形。当初离开,她从内心里感激叶满森的“一元赔偿”这个决定,不仅如此,临行时,叶满森还递给了她一个纸袋,并叮嘱她上车后才能打开看。那个纸袋里装得是十万现金,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正是叶满森写给她的,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足以令戴希萌一路热泪盈眶。

  “萌萌,你回北京,我帮不了太多,这是一点心意,你会用得着。既然决定了,就大胆去做,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回深圳来找我,我们再一起做好‘生森唱片’。”

  这些话一直被戴希萌记在心里,她知道叶满森虽然是个商人,却是个讲情义的人。徐前进出局后,孟涛也并没有很用心地去帮叶满森经营“生森唱片”,没过多久,也跳槽去了其他家,这也是“生森唱片”沦落的原因之一。

  别看戴希萌是个大咧咧的北京大妞,但是细致起来不逊于那些江南姑娘。她对叶满森一直心存感恩,所以在回到北京之后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让“生森唱片”在北京找到位置。

  还真有这样一个机会等着她。

  他们在工体驻唱时认识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二代华侨,和她同姓,叫戴思诚,这人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华裔,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却有着一颗中国心。他在美国学得是金融,家族在美国也都是从事跟金融相关的产业。原本他到中国是想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投资机会,没想到在工体遇到戴希萌之后,居然对唱片业产生了深厚地兴趣。

  戴思诚不是简单地认为这个项目是可以投资的,所学的专业令他本能地对这个行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于南方市场的分析与蒋少卿的观点几乎一致,娱乐北上、娱乐市场三分天下必成定局,再加上香港回归在即,各类新生事物必定会在中国各地迅速生长,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也必然会在第三产业方面做出重大改变,这对于戴思诚来说,是个绝佳的时机。

  可是,戴思诚不懂如何运作一家唱片公司。戴希萌倒是个不错的姑娘,可她毕竟只是个歌手,台上表演OK,运营一家企业怕是有些难,自己下场未必就能做到最好,毕竟从金额到娱乐,期间的跨度可想而知。

  有次演出完,戴思诚提出请戴希萌他们乐队一起吃饭,戴希萌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吃饭的时候,戴思诚试探性地抛出了自己的想法,戴希萌一下就想到了叶满森,这才有了后来的新“生森唱片”,叶满森算是北上二次创业,只是他的事业伙伴不再是孟涛,而是戴思诚、戴希萌。

  令蒋少卿再次意外的是,沈青妮早就与戴希萌建立了友谊,她们是在戴希萌的乐队进驻“工体”之后的第二天就认识的。戴希萌完全被沈青妮身上的那种大姐气质所吸引,甘心成为沈青妮的小妹,当然沈青妮也帮这位小妹妹摆平了不少事情。

  在“生森唱片”重新组建这件事情上,沈青妮也是出了力的。

  当戴希萌把这件事告诉沈青妮时,沈青妮还责怪了她一番,怨她不把这个机会抛给自己,但终是一笑,带过了此事。后面戴希萌需要资金入股时,沈青妮想都没想,把她需要的数目直接转了过去,之后再见戴希萌时从不提起还钱一事,这令戴希萌十分感动,也从内心里认定了这位姐姐。

  蒋少卿与叶满森再见面时,“生森唱片”已经开始筹备第一张唱片的发行,有戴思诚的海外背景,“生森唱片”的发行渠道扩大到了海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这两人谁都没想到会在北京重逢,虽说之前叶满森败阵下来,但此时,却似乎快了蒋少卿一步。

  沈青妮之所以把这两个人推到蒋少卿面前,就是想告诉丈夫,时代已经变了,而“大成”也应该顺应做出改变,北上是“大成”必须走的一步棋,也是蒋少卿要面对的一个更加严酷的考验。


  (https://www.lw00.net/2857/2857886/11110988.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