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行走大宋小说名字 > 第121章 樽前话人生事

第121章 樽前话人生事


刘娥听到刘美的当面禀报之后,就让刘美明日午后把此人带入宫中,让顺容妃姐弟俩见见。

她看到太子与鲁宗道正在对话,就愣了半晌。她觉得亏欠顺容妃太多。太子至今见都没见过一面自己的亲生母亲。

说起来这事,倒是显得刘娥有些狠心。其实不然,她担心顺容妃见到自己的孩子,会抑制不住自己情绪,天底下的娘哪有不爱自己的儿子?倘若真要是这般,恐怕皇宫里的传言没几天就能到大臣的耳朵里,这就让那帮大臣有了口实。

现在的官家经常陷入昏迷之中,她可不愿在这个时候生乱。

可是这顺容妃的亲弟弟流落在民间,自己能帮她找到亲弟弟,也算是让自己心里不那么愧疚。

当天晚上,刘美再赴韩府,告诉韩清,明日带这李用和入宫。等刘美告辞之后,三位娘子就凑到他跟前来时叽叽喳喳问起来。

“官人,看来这国舅身份是真的了?”折惟玥问道。

“真假与否那就不管了,反正领进宫里一扔就拉倒。”

“一个大活人,让官人说的总跟个石头树叶似得,怎么总是扔不扔的。”李奕蕾责怪的说了一句。

“那是人家顺容妃的弟弟,和咱没啥关系。”他懒洋洋的说道。

“官人,既然帮着顺容妃能找到亲人,官家是不是会赏赐于你?”

“估计会吧。”他答道。

“那顺容妃岂不是要感谢于你?”竹娘欢喜的说道。

“哈哈哈哈,如果有了官家赏赐那就谢天谢地了,我岂能还能接受顺容妃的谢意?”他在前世看过这真宗一朝的零星历史介绍,在宋史中提到过几次说仁宗一直没见过自己生母,李宸妃自从生下儿子之后,到死都没再见过孩子一面。

第二天韩清带着李用和入宫,交给了殿前司之后就去了资善堂。今日照例是给太子授课的日子。

“师傅,这些日子我勤于算学,你教的那些公式都已经烂熟于胸。”太子看到韩清来东宫,甚是欢喜。

“那就背给我听。”

“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四分之一等于零点二五,四分之三等于零点七五...八分之一等于零点一二五,八分之三等于零点三七五...十六分之一等于零点零一二五...”

在这个时期,宋人算学方面实际上已经有很大的突破,不过有些字词还是让韩清一时半会儿转变不过来。比如一一得一,宋人说的是一一如一。韩清在教授太子的时候,时不时的冒出这些词,让太子很是迷惑。他曾经问过韩清,为什么师傅有时候说话和别人不太一样,话语间的字词总是很怪异。

“太子,有些词语或者语句,经过数年的传播,慢慢地就会变了声调或者字面意思。”韩清给太子讲道:“比如说唐代时期的李白,他的那首《静夜思》闻名天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太子立刻就背诵了出来。

“这首诗被太子背诵出来,朗朗上口。不过太子所学的这是一种版本,臣还知道有另一个版本。”

“这诗还有别的说法?”太子十分惊讶。

“太子你所背诵的是‘窗前看月光’,还有一句是‘举头望山月’,臣所知道的一个版本是‘窗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

太子仔细想了想,喃喃自语念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太子眼光比较迷惑,韩清只是笑了笑。他在前世考古搞收藏的时候,看到很多铭刻在瓷器上的诗句,发现和自己以前学的大不一样,所以对某些诗句有些了解。

《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出自明代的《唐诗三百首》,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与明代的版本相比,这一版在两个字上有所不同,因为流传不广,所以少为人知。

韩清在前世搞收藏,看到瓷枕或者六棱瓶上刻有这首古诗,和自己学的古诗有几个字不同,觉得很有意思,就找到相关文献,也专门去考证了一番,所以对这首诗的出入做过调研。

一是宋代较明代更加接近唐代,加之宋代人一直推崇唐诗,在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乐府诗集》和《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误传差错的可能性较小。故宋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

第二,日本一直崇拜汉学,唐时《静夜思》便已传入日本,而其留世的所有馆藏版本,均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相同。

第三,康熙钦定《全唐诗》中的《静夜思》也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而后来的明代版本,实际上也并非一蹴而就。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在整理宋代《万首唐人绝句》时,将《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未动。到了清代,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时,又将第一句改成了“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未动。而后乾隆年间的蘅塘退士编撰《唐诗三百首》时,才同时采用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通行的版本。

“别管这诗怎么念,你学好这算学,就能让圣人和官家欣慰了。”

太子本来还想在多问问,被韩清这么一带,也就没再继续问。

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所以他也能够学着韩清的说话方式进行答对。

韩清在教授太子阿拉伯数字的同时,也告诉了分数和小数的特点以及运用。为了让太子能有个直观的感受,他就把聚蚨钱庄和影剧院的账簿拿来,让太子观看并学习。

起初太子只是好奇韩清教授的这些算学知识,但是慢慢地被那些死记硬背的公式弄得有些抵触。让太子对算学兴趣浓厚的来源还在于长辈的夸耀。有几次刘娥考校太子,想不到太子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对答了出来,这让刘娥十分惊喜,拉着太子在官家跟前一个劲夸耀,并让官家也出几道题考校一番,太子仍旧是对答如流。

面对着自己娘娘和爹爹显摆的夸耀,这让一个孩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太子对算学方面也就越来越喜好。

“师傅,背这么多的数,我每说几点几点的时候,总是想起时辰。”太子说道。

“这只是方便你以后能在一指弹之间,就大致算出田地的宽窄,赋税的多寡。”

“师傅,我还做不到在一指弹之间算出精准的数。”

师徒二人交谈中涉及到的,就是目前时间的使用方法。太子说几点的时候总想到时辰,是因为这个时候计算时辰的方法用了好几种表现形式。

先说点,这个时候多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二十四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时48分;“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4时12分。

再说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也就是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也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一般来说,一盏茶等于有两炷香的耗时,一炷香耗时大约有五分钟,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相当于一秒钟。

“能算出个大概就可以,以后有大臣给你送来条陈的时候,你能够有初步的判断。”

“俺爹爹给我说,臣子都是好臣子。”

“太子的意思是说,将来大臣们上报的内容都是翔实的,不需要你自己去判断或者测推吗?”

太子并未说话,只是看着他。看来太子想从他这里听到更深的见解。

“太子殿下,臣在这里要给你讲一个事实,你听完我的讲述之后自己来做判断。”

“师傅请讲。”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后来几方割据势力相继被扑灭,最后剩下三个最强大的国家。”

“师傅说的是三国。”太子立刻听了出来。

天下学子们有一必读的书就是陈寿的《三国志》,因为此书也是科考中要涉及到的内容。太子自幼被名师指导,这书也是读过的。


  (https://www.lw00.net/2997/2997288/11110583.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