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帝崩


  提到徐妙锦,柳淳一脸尴尬,其实他大可以躲在京城的,正所谓大隐隐于朝吗!可问题是他有点不好意思,就只能眯在镇江装死狗了。

  “我说王爷,咱大敌当前,波谲云诡,胜负不知,还是先说说正事吧。”

  朱棣斜了柳淳一眼,冷哼道:“正事?你不在云南待着,偷偷跑回京城,你打算干什么?别是想兴风作浪吧?”

  柳淳苦笑,他伸手掏出了一张黄绸子,递给了朱棣。

  上面只有四个字:变法为重!

  “这……是父皇的御笔?”

  柳淳点头,“我过来就是为了这四个字!”

  朱棣盯着朱元璋的御笔,沉吟良久,突然眼中含泪,拳头紧握。

  “父皇太难了!”

  朱棣真的很感动,他是个最情义的人,过去他也曾埋怨老朱,偏爱大哥,他们这帮孩子,完全就是散养状态,不管他多努力,都得不到父皇的青睐。

  可是这段时间,他每天跟老朱朝夕相处,朱棣渐渐懂了许多……真不是老朱不爱他们,而是不能表达出来!

  没错,就是不能表达。

  因为有太多的人,窥视着皇帝的喜怒,稍微有点偏爱,就会有人扑上去。这次牵连到欧阳伦,勾上了安庆公主,不就是对准天子的软肋吗?

  一个皇者,就该像一块石头一样,隐藏感情,喜怒无常,捉摸不定,这样才不会被下面的人左右。

  真别觉得皇帝有多了不起。

  说到底皇帝也只是一个人,斗不过那么多人联手的。

  变法为重!

  这是老朱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身为一个皇帝的本分。只有变法成功,大明的江山才能永远兴旺,朱家子孙才能一直当皇帝,至于是哪一枝儿,差别或许并不大……

  朱元璋以开国之君,推动变法,还阻力重重,期间潭王朱梓,晋王朱棡,太子朱标,秦王朱樉……还有一大堆的皇亲国戚,文武重臣,相继成了变法的炮灰。

  想要真正推动变法,难度何其之大!

  朱元璋把朱棣调走,让他去西边巡边,用意再明显不过了。朱元璋不希望朱棣还没登基,就遭到朝臣的反对。

  相反,他要给朱棣一个收拾人心的机会。

  只有这样,朱棣才能以无上的威望,继承大统,顺利推行变法……甚至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明白,为什么不尽快废了朱允炆。

  朱元璋既不想过早让朱棣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想在很多人对朱允炆怀有希望的时候,废掉太孙。

  假如还有臣子心向朱允炆,朱棣登基之后,就不得不对昔日的太孙下手,就算朱棣不出手,朱棣的臣子也会出手讨好新主子的……毕竟朱允炆还是朱标的儿子!

  所有事情都纠缠到了一起,家国天下,泰山一般的担子,落在了一个古稀老人的肩头……朱棣蹲在了船舱里,抱着头痛哭,父皇,你太傻了!儿不怕的,你把这些事情分给儿子吧!儿子愿意帮你扛着,愿意给你冲锋陷阵啊!

  此刻的朱棣,哭得稀里哗啦,三十几年的父子之情,几乎一瞬间迸发出来,如洪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不行,我,我不去西北,我要回京!”

  柳淳两手一摊,“王爷,这可是船舱,难不成你要游回去?”

  朱棣红着眼睛,怒道:“我不管,你现在就让船只掉头,我反正必须回京!”

  柳淳道:“既然如此,那我就陪着王爷一起回去,我也去面圣,王爷想去冲锋陷阵,那我在前面牵马坠蹬,陛下对我天高地厚的恩德,我必须报答天子!”

  柳淳说完,就要下令船只掉头。可朱棣却摆了摆手,他冷静了下来……他现在回去,只会打乱父皇的部署,让朝局更加复杂。其实观察这几年朱元璋的布局,就会发现,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比如把蓝玉留在凤阳,将柳淳赶去云南,又把朱棣外放西北,还有许许多多,变法派的年轻臣子,都留在了地方。

  老朱就是希望新君登基之后,可以启用这些文武人才,快速推动改革,把他没完成的变法大业做完。

  现在蹲下去,是为了将来跳得更高。

  至于身体的问题,或许朱元璋太过自信了,觉得他可以胜任……也的确,这么多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击败了张士诚,灭了大元,废掉了宰相,实现了均田,颁布大诰,严惩贪官……他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

  但愿老天爷还会保佑他最出色的儿子吧!

  朱棣咬了咬牙,将黄绸子重新交给了柳淳。

  “父皇的心意,你我都知道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替父皇实现理想!”

  朱棣和柳淳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等船只到了扬州上岸,朱棣片刻没有停留,直奔西北而去。

  至于柳淳,他现在也心情沉重,抓了欧阳伦的事情,老爹已经送来了消息,根据了解,梅殷的确也参与了走私,偏偏锦衣卫竟然抓错了,放走了梅殷,拿下了欧阳伦,让原本砍向东宫的一刀转向了。

  三爷很悲愤告诉柳淳,锦衣卫出了叛徒了!而且三爷还怀疑一个人——唐韵!

  说到底,他是文官出身,又栽在了柳淳手里,弄得不人不鬼,他心中有怒气,想要报复,也说得过去。

  柳淳对老爹的判断,并不完全认可,不过有一点却是必须的,那就是有备无患!

  柳淳思前想后,他给凤阳的汤和和冯胜去了信。

  蓝玉年富力强,老朱未必放心,可是这俩老的还可以使用,尤其是汤和,更是深得朱元璋信任。

  老爷子也七十多了,就算请他陪着朱元璋,战斗到最后一刻吧!

  除此之外,柳淳还给徐增寿送了一封信,让他也注意着朝局变化……再有,柳淳给张定边也送了一封信。

  虽然此老比谁年纪都大,但是身体倍棒,又是曾经的貔貅卫,正好让他也行动起来……柳淳不在官场,不能直接出力,就只能靠着间接的方法,帮着老朱分忧,尽量减轻压力。

  从洪武三十年的最后两个月,到洪武三十一年的头两个月……整个京城,所有的官员,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首先是礼部……老朱将站在朱允炆一边的任亨泰换掉,随后推了左侍郎陈迪接掌尚书,陈迪刚上来,老朱又以疏漏罢了陈迪的官职,任命郑沂出任礼部尚书。

  丢到了大宗伯,东宫这边终于冷静了,貌似朱允炆的一跪,并没有逆转乾坤啊!相反,天子的手更直接了!

  下一步就是户部,这可是大明的钱袋子。

  之前户部尚书郁新追查王弼一案,给了东宫沉重一击,后来他遭到了言官的疯狂弹劾,不得已外调担任布政使。

  本以为户部到手了,可就在这时候,老朱又从外面调了一个人进来,此人名叫王钝,相对而言,也是一名循吏,虽然和东宫有些往来,但并不密切,属于墙头草的那种,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的。

  至于最激烈的搏杀,则是出现在了都察院!

  没错!

  言官这部分,权力的确太大了。

  原来的左都御史杨靖被塞到了工部,接着是练子宁署理都察院,可因为麒麟一案,练子宁被干掉,袁泰继任,没有俩月,换成了曹铭,曹铭之后,则是严震直,此人不是进士出身,也不是监生,他本来是粮长!

  因为每年运送万石粮食进入太仓,干得又快又好,被老朱提拔为官,多年来,升到了左都御史的位置,算起来也挺传奇的。

  他是粮长出身,按理说他应该反对变法才对……可恰恰相反,正因为深知粮长制的弊端,严震直多次以自身的经历,支持变法,因此他也属于广义上的变法派。

  吏部,户部,礼部,都察院……对了,老朱还让刘三吾兼任翰林学士,又把翰林院交给了这边……

  如果是这些只是换了个当头的,下面还有一大堆的臣子,东宫的爪牙依旧锋利,但接下来的一道任命,却让人目瞪口呆。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正月十五,请信国公汤和进宫,俩老头一起吃了元宵,聊了半夜,转过天,正式办公。

  朱元璋第一道旨意,就是让汤和坐镇五军都督府!

  兵权的交替也在开始了……

  这几个月来,朱元璋不停地调动官员,观察老朱的手法,就可以发现,朱元璋不再是以杀人为主,他已经不需要威慑百官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易储铺路……更换一个储君,关系到无数人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历史上多少明君大帝,在储君这块都遇到了麻烦……汉武帝,唐太宗不都是如此吗!相比之下,老朱的动作已经够快了。

  如今东宫的羽翼已经所剩不多了……下一步,朱元璋已经打算好了,那就是对朱允炆的几个师父下手,这帮家伙多年来,兴风作浪,没干什么好事情,该算账了!

  就在朱元璋琢磨着如何下手的时候,送来了今年恩科的录取名单,一共五十一人。朱元璋耐心看着……从洪武三十年开始,陆续有柳淳的门下参加科举,他们论起文采飞扬,不及传统的士子,但是这帮人写策论言之有物,朴实无华,很受朱元璋喜欢,去年就有二十几人,进入了官场。

  老朱额外又加了一届恩科……想要多网罗一些支持变法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朝堂的力量对比……

  朱元璋欣然看着,可很快他就皱眉头了,这五十多人,全是南方士子不说,还全都是传统的读书人。

  包括老朱听说过的,几个不错的柳学门徒,全都没有上榜!

  愤怒的朱元璋,提起笔,在名单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叉!

  “去,把所有卷子调出来,送进宫里,朕要亲自阅卷!”

  小太监连忙去传旨,所有的案卷都送入了宫中,朱元璋拿着一份份看去,看到一份,就画个叉叉。

  足足看了十几份之后,老朱气得脸都青了,如此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文章,怎么能被取中?

  他干脆从后面往前看,这一次朱元璋还真找到了几篇不错的文章……一直看到了拂晓,老朱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愈发怒不可遏,“传旨,把所有考官都叫到宫里,朕要问问他们,是怎么给朝廷取士的?论才大典,也是他们敢私相授受的吗?”

  朱元璋愤怒大骂,气到了极点,不停在地上踱步,嘴唇不停哆嗦,喃喃自语:“大明不是南方人的大明,大明也不是旧派的大明,你们想抢走朕的大明,朕就要杀了你们,杀!杀!!”

  突然,洪武大帝眼前一黑,身躯缓缓跌倒,一如在东陵时候一样……只是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再醒过来……


  (https://www.lw00.net/349/349190/480232695.html)


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www.lw00.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lw00.net